写作那些事|为什么写完一篇文章发布后,过几天再看时会让你起鸡皮疙瘩?

文/阿星 图/网络

写作新手常见问题,大神勿喷。

我不知道刚开始写作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完成了一篇文章并发布后,过了一段时间去翻看的时候,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完全没了写作当时的那种兴奋感和成就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呢?这样的感觉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相信很多写作新手都有同样的疑惑吧!

直到后来,我看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也明白了其中之道理。(读了一少部分)


没有捷径,只能长期的磨练。多读、多写、多改。很多人一上来写不好,自认没有天才,就不写了。这是太聪明,太谦逊,太识相了。

这是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一段话,值得我们写作人学习。当然了,《文学回忆录》里干货爆棚,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写作新手,其中最受到启发的就是摘抄的这段话。

其中的关键词“多读”,“多写”,“多改”。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我要着重讲一下我对“多改”的看法。

我相信很多写作新手和我一样,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要花上大半天,但我不知道,大家是写用的时间占比大,还是改用的时间占比大,以前我是前者,现在我是后者。自从读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明白一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说:反复修改,五稿六稿,还得冷处理,时效处理,过一周、十天,再看看,必定有错误发现。如果把某一文的改稿放在读者面前,就可知道,我有多窝囊。

这也是我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写作新手的常见问题,我们把一周前自己写的文章拿来看时,会觉得不太理想,还发现有错别字,总感觉哪里不太舒服,甚至错漏百出。

所以,木心先生提出的“冷处理”,是最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

因为我们当时写作的时候,情绪和思想几乎全部沉浸在文章中,当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符合一篇文章的情境时,他会觉得文章写得近乎完美。之所以我们过后再看文章时却没有感觉了,是因为我们情绪和思想已经不符合文章的情境了,这时我们更像一个旁观者,用客观的视角来阅读文章,所谓“旁观者”清,这时你才会发现文章的漏洞,甚至错误。

这就是木心先生提到的“冷处理”,“时效处理”。

当我们写好了一篇文章时,可能我们要赶着日更,急急忙忙发布出去。所以我们没有像木心先生那样能“冷处理”一周时间甚至更长,但我们一定要“冷”个几小时,早早把文章写好,然后通过忙些其他写作以外的事,来转移我们在写文章当时形成的那种思想和情绪,几小时过去了,再翻开文章来修改,这也算是小小的“冷处理”。

其实,不管是小说,或者散文,或者议论文……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精彩绝伦文章和文学作品,虽然在我们看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都是经过了作者多次的“冷处理”和修改得来的。

所以说,当你完成了一篇文章并发布后,过了一段时间去读的时候,完全没了写作当时得那种兴奋感和成就感。那都是正常的,是每个写作的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或多或少而已。

当你学会用“冷处理”,学会跳出写作情绪来品读文章,学会用客观冷静的第三视角来审视文章,那你的文章将会越来越纯熟,越来越漂亮。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共勉。



✎﹏阿星 |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读书主义 更多精彩等着你!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
    米米粒粒阅读 34,983评论 9 209
  • 说到底,我们都只是沧海之中一粒粟。
    关屿阅读 2,325评论 0 0
  • 《经验的疆界》 成长的路上,不是从他人身上获取经验,就是从书本上获取经验。经验对于我们就是给了一套如何做事情的方法...
    梁明月创业笔记阅读 1,651评论 2 5
  • 注:所学教材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 唐朔飞 编著 ; 本次梳理涵盖内容为: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1.1 ...
    admirersuper阅读 16,411评论 0 65
  • 今天我闺蜜跟我吐槽说另一个女生,分手后直接发过来一句:“老子要分手礼物。”结果这姐们省了好久决定给自己买包的钱用来...
    十七又一阅读 3,58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