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基层突出问题、激发基层活力的坚定决心。这一重要文件为建立和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用改革创新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指明了方向。
“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地减少工作量,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基层工作的突出问题。《若干规定》的出台,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
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持续减负的关键。这需要从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考核评价、强化监督问责、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着手。将减负要求纳入各项规章制度,改变过于注重数据、材料的考核方式,对违反减负规定的行为严肃追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才能确保减负措施始终符合基层实际需求。
减负不是终点,赋能才是关键。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等创新举措,能够切实提高基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模式简化办事程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这些都是为基层赋能的有效途径。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各方配合。上级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会议和检查评比。基层单位要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减负措施。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为基层减负建言献策,同时也要理解和支持基层工作。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减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为基层减负”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以《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契机,深入推进减负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必将营造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