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igel,每天带你看好书,今天给大家推荐《苏菲的世界》。
本文将以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part1、此书整体评价
part2、读此书我们能懂得什么?
part3、哲学是否有用?
- 哲学初印象 -
谈起哲学,其实脑子里首先想到第一个词便是——枯燥。
但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抱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它听起来的确高大上,可是,它似乎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好处。
它不像语文,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学底蕴,它不像英语,能够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让我们和外国友人畅流沟通,它更不像数学,能够以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让人一探究竟。
抽象、深奥仿佛是它与生俱来的标签,学起来就头痛。
整日纠结着“人类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这种宏观且不切实际的问题,对于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况且现如今又有谁会以哲学会成为饭碗?带着这种迷惑,我翻开了这本被称为哲学的入门书《苏菲的世界》。
之所以称它为入门书,是因为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评价为——披着哲学的童话书。
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作者巧妙设计出一番有趣情节让人打消对哲学枯燥的恐惧。
让我这种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对哲学有一个整体框架了解,虽不深入,最起码从时间顺序上能够清晰梳理出从古至今各位伟人的基本思想。
本书从三条线路进行展开,
一是苏菲和艾伯特之间师生的互动,
二是艾伯特和苏菲讲述的哲学案例,
三是席德翻看父亲送的哲学书的心理活动。
虽说起读这本书有什么障碍,那就是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三条线路上,而关于哲学的思想,读起来仍是懵懵懂懂,浮光掠影,甚至还有些许犯困。
当然,这与本人的浮躁有关,但总而言之,它的确很容易让读者找寻到哲学的大门,是一本很值得耐心品读的好书。
- 不要做兔子皮毛下的寄生虫 -
书中一开始是以十四岁女孩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展开故事情节,然而故事的叙事风格却逐渐由现实走向玄幻,让读者很是迷惑,一度还认为这也许就是哲学的奥秘吧
直至后来才发现,苏菲和艾伯特都只不过是虚拟的人物,他们皆是上校为女儿席德所撰写的哲学书籍中的主人公
以书讲书,这成为了本书的趣点之一,
当明白真相之后才发觉我们都陷入了作者描述中的虚拟世界,就艾伯特为苏菲做哲学启蒙时引用的兔子皮毛下的寄生虫,天真以为周遭便是真实世界,选择全盘接受,即使所描写的故事足够光怪陆离,却依旧不敢质疑
同时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大火的甜宠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女主就是穿越到了自己的剧本之中,当她告诉男主真相时,男主也问了她一句,
“你有没有想过,你原来的世界也是被别人创造的?
是啊,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究竟是否也是别人创造出来的人物,也不得而知。
为了寻找这一答案,许多伟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围绕着以这一问题,人们衍生出了无数种派别思想,无论是非对错,其实他们都站在了兔子皮毛的最上端
我想,这或许就是哲学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这虽然听起来容易简单,但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只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乖孩子。
在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职场,要听领导的话。
很多人最后成为了乖孩子,但却被人指责说不够有个性和创新能力,到头来成为一颗碌碌无为的螺丝钉。
人们接受教育目的是成才,但是教育有其自身的管理成本,其统一的规范性必将会磨平一些人的个性才华,这是无奈且残酷的现实。
所以哲学的一部分作用也在于重新唤醒人们天生的个性,对原本的自我进行否定,对熟悉的周遭进行否定,但质疑和批判并不等于无脑的抬杠,合理的质疑是建立在足够正确的经验和智慧之上。
正如歌德所说,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所列举的各位哲学家思想其实各有不同,但无一都凝聚了超脱凡人的智慧,虽无法掌握每位哲学家的思想细节,但足够让我们从中挑选出最喜欢的一位,进而再深入研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风景自然会更多一些
其实这不仅是读哲学的意义,更是读一本好书的意义。
人类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几千年的历史轮回之中,总有些许相似,比起我们茫然无措地无头脑寻找答案,看看伟人们是如何思考的,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读完整本书,才真正知晓哲学家的一生并非是杞人忧天,他们只不过站到了兔子皮毛的顶层,看到了更为精彩的世界,于是呼唤下面的人群一起上来,但沉溺于安逸之中的人们,却只认为上面的那群人疯了
于是,他们便留下了笔墨,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 我以为,是万恶之源 -
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再有人问我,“哲学除了讲大道理之外,还有什么有用吗?
我会很肯定地说:“有用!哲学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你拥有一个漂亮的成绩,或者令人羡慕的薪水,它能让你拥有一个更加聪慧的大脑,
至少能够让我们明白,自己有多无知!
回想起之前大学毕业工作,初入职场,有位男同事,性格很是豪爽,但我却很讨厌与他共事。
原因则在于交付于他的工作,永远无法准时交付。
询问原因的时候,口头禅便是:“我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不用我通知,销售们会懂的;我以为,你已经收到了我的消息;我以为,这项目要这么做……
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还感到自信满满,说白了,就是过度自我和情商低,甚至说为愚蠢也不过分。
可是,经常说“我以为”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说过。
事实上,真正的智者很少说这句话,无论他们站的多高,依旧会懂得藏拙,懂得谦虚,他们看到的并不只有眼前的当下,还有背后的本质。
要知道最聪明的人都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就像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虽看似鸡汤,且逻辑上前后矛盾,但不妨让人明白苏格拉底想说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哲学之所以是一门让人拥有自知之明的学科,很大原因在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它所探讨的正是如何让人获得幸福的内容。
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没有清楚欲望的界限,人们很难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回首过往,瞻仰前方。
了解哲学多一点,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日常学习工作,或许都会让我们活得更加通透,减少外在物质欲望的诱惑,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不依赖于稍纵即逝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