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59)

图片发自简书App

钱德洪录【22】

【原文】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译文]

问先生:“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就能如此的,这还需要其他的功夫吗?”

先生说:“知与行这两个字就是功夫,不过是有浅深难易之别罢了。良知原本是精精明明的。例如,孝敬父母,生知安行的人只是依从良知切实地去尽孝道;学知利行的人只是要时时省察自己,努力依从良知去尽孝道;至于困知勉行的人,被蒙蔽禁锢已深,即便想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却又被私欲所阻,因此不能尽孝道。这就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依从良知去尽孝道。圣人虽然是属于生知安行的,但他的心里不敢自以为是,所以他宁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然而,困知勉行的人则思量着做生知安行的事,那怎么能行呢?”

[解读]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 “困知勉行” 出自《中庸》,原文是:“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传习录》上卷的“徐爱录” 中,王阳明是这样阐述的:“‘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这一段,再一次论及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说得更加透彻。实际上,我们都是困知勉行的人,总是吃一堑,长一德吧。这里听王阳明讲来,那舜也是困知勉行的人了。他的父母兄弟都想杀他,他这“困”是够大了。他呢,从来没有以生知安行自是,都是困知勉行去努力,最后感化了一家人。

吃一堑,长一德。要认识到自己缺德。认为自己缺德,才会进德。别老惦记着自己缺钱,那就越来越缺德。

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依良知所知而实落行之即是致良知。圣人也要做功夫,只不过圣人良知精明,做起来较易而已,而常人则蔽锢深,做起来困难一些罢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