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任务解读】
1. 核心任务: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
2. “美”的内涵(题目提示):
家庭层面:主动沟通(外出归来打招呼)、分担责任(田间劳作、厨房备餐)、孝敬亲长(遇亲以礼)。
社交层面:真诚待人(待友以诚)、谦和友善(温良谦恭)、邻里和睦。
国家/文化层面:热情好客(帮助外国游客)、自信包容(走出国门)、理性担当(行走的中国名片)。
年龄特征:强调“15岁”的你。
3. 关键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记叙文最佳);情感真实,不得套作抄袭;信息保密(不出现真实信息);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1. 立意要深:挖掘“美”的深度与独特性
聚焦本质:跳出“做好事”的浅层理解,深入思考行为背后蕴含的品质内核。如在田间劳作中体恤感恩或责任担当;在帮助外国游客体会文化自信或开放包容;与邻里和睦相处中感受到社群意识或仁爱之心等。
独特视角:避免泛泛而谈“善良”“礼貌”。思考“15岁的你”在特定场景下展现的独特风采,如青涩中的坚持、懵懂中的担当、平凡中的闪光。例如:“美”在于第一次为父母做饭时虽笨拙却饱含的反哺之心;在于面对文化差异时展现的不卑不亢的理性。
时代连接:将个人行为与时代精神。如传承美德、文化自信、理性包容等巧妙关联,赋予“美”更宏阔的意义,但需自然融入叙事,避免生硬拔高。
误区警示:忌空谈概念,忌偏离“校外”与“自我”,忌忽视“15岁”的年龄特质,行为需符合初中生身份。
2. 选材要真:寻找“证据”的温度与典型性
真实为本: 素材必须源于亲身经历的校外生活,指家庭、社区、社会、旅途等。回忆那些曾触动你、让你感到价值感或成长感的真实瞬间。
温度载体:选择能承载真挚情感(亲情、邻里情、友善、自豪感)的素材。重点捕捉那些体现“心”意的细节。如:父母尝到你做的菜时眼角的笑意;外国游客释然后的真诚感谢;邻居接过你帮忙收的快递时的一声“麻烦你了”。
典型有力:选取最能一以当十、清晰有力证明你立意(所定义之“美”)的单一事件或场景。不求“高大上”,但求“小而亮”。例如:一次完整的“为家人备晚餐”过程(包含备料、烹饪、可能的失误、家人的反应)比泛泛说“我常做饭”更有说服力;一次具体帮助外国游客解决实际困难(如指路、翻译简单信息)比空喊“热情好客”更生动。
细节储备:锁定素材后,重点回忆关键细节。如当时的环境氛围、你的具体动作/语言/心理、相关人物的反应神态等。这些是“证据”的血肉。
3. 行文要畅:构建叙事的骨架与灵魂
一是行文骨架要清晰。
题目点睛: 自拟题目需精炼、新颖、切题,最好隐含“美”的特质或情感。如:《灶台边的“勋章”》、《指间的温度,心间的桥》、《一句“Can I help?”的份量》。
开头引玉:快速入题,可场景切入、悬念设置、金句点题,明确点出你所要展现的“美”的核心。避免冗长铺垫。
主干聚焦: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或场景,即你的最强“证据”展开。采用清晰的时间、情感线索,详写关键过程和转折点。运用详略得当,泼墨于能体现“美”的细节,如你如何做、怎么想、他人反应,略写背景和次要环节。
结尾铸魂:自然收束事件,水到渠成地升华。紧扣“15岁”、“校外”、“美”等关键词,点明此经历如何成为你成长的“证据”,揭示其独特价值与意义。追求含蓄有力、余韵悠长,避免口号式重复。
二是情思灵魂巧灌注。在叙事中自然流淌对所写事件的认识与感悟,即对“美”的体会。让“灵魂”(主旨)不是外贴的标签,而是从“骨架”(事件)中生长出来的。
4. 表达要活:注入情感的温度与力量
描写生辉:这是表达的核心。要运用生动具体的描写让“证据”活起来!如运用动作描写 “我笨拙地握着锅铲,小心翼翼地翻炒着番茄鸡蛋” 来体现尝试与用心。用语言描写 “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前:'Welcome! Lost? May I help?' ” 体现克服紧张的热情。用神态描写 “奶奶接过我递上的热茶,浑浊的眼睛里漾开笑意,连声说‘乖孙’...” 来体现孝心带来的温暖。用心理描写“看着父母疲惫的身影,心头一酸,第一次强烈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来体现责任感的萌发。还可以用环境烘托,以 “夕阳的余晖给小小的厨房镀上一层暖金色...” 来烘托温馨氛围。
语言鲜活:在准确流畅基础上,力求形象、有表现力。可适当运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如:“汗水像调皮的小虫,顺着脸颊滚落,砸进脚下的泥土里”;“邻里间的温情,如同春雨,润物无声*”等。
情感真挚:以“我手写我心”。摒弃虚假造作,将事件带给你的真实感动、思考、成长自然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你笔下的温度与力量。
人称视角:坚定使用第一人称“我”,便于直接抒发情感,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
这道题是一次珍贵的自我发现之旅。请带着“立意要深”的思考,从“选材要真”的记忆库中,撷取那枚最具“温度与典型性”的生活“证据”;用“行文要畅”的匠心,构建起清晰的叙事骨架,灌注深刻的情思灵魂;最终以“表达要活”的笔触,为你的故事注入打动人心的温度与力量,让阅卷老师清晰地看到:十五岁的你,在校园之外的世界里,那份独特而真实的美好。记住,最美的“证据”,往往就藏在那些用心生活、真诚付出的瞬间。动笔吧,去呈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学生试水】江星烨:微光汇聚处 十五岁的时光,像一本摊开的书,最美的章节,却往往写在校园之外泛黄的纸页上。那些灶台边的油星、楼道里的问候、乡野间的身影,是我笨拙却用心收集的,关于青春之“美”的点点微光。
灶台烟火暖。 那日父母加班,暮色爬上太极城。厨房成了我的“战场”。第一次独立掌勺,小土豆被我削得坑洼不平,腊肉切得厚薄不一。热油“滋啦”炸响,惊得我举着锅铲直跳脚。翻炒,加一勺自家晒的豆瓣酱,笨拙得像在驯服不听话的锅灶。尝一口,咸了!急得鼻尖冒汗,手忙脚乱添水补救。当钥匙转动门锁,一盘卖相粗犷的土豆炒腊肉已端上桌。父母眼中掠过惊讶,随即漾开暖意。他们大口吃着,连夸“香得很”,那强忍的笑意和眼角的微光,比任何勋章都滚烫。那一刻的“美”,是油星溅花的围裙下,那份虽稚嫩却滚烫的体谅与担当——十五岁的我,开始懂得用双手焐热家的灶膛。
楼道春风渡。小城的烟火气尚未散去,周末午后的老居民楼又成了温情的注脚。楼下独居的刘爷爷正对着新换的智能电表发愁,缴费单捏在布满老茧的手里,眉头拧成了疙瘩。“爷爷,我帮您扫码缴费!”我快步下楼,接过单据,指尖触到他掌心的厚茧。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好了爷爷,灯不会灭啦!”他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笑容如汉江上的夕照般温暖:“好娃子!晌午来家吃浆巴馍!”一句朴实的邀约,让陈旧的楼道瞬间盈满春风。这份“美”,是邻里相逢时自然伸出的援手,是搭在岁月褶皱里一座小小的、踏实的桥——十五岁的善意,是润湿太极城根的涓涓细流。
阡陌星光行。寒假的暖阳洒在城郊的菜地,我跟父母回村帮舅爷采收过冬的萝卜。垄沟泥泞,沉重的箩筐压得我肩膀生疼。舅爷佝偻着腰,布满冻疮的手飞快地拔着萝卜。“娃,歇口气!”他抹把汗,递来一个洗得锃亮的红萝卜,脆甜多汁。我学着他的样子,把沾满泥巴的萝卜整齐码进筐,一筐筐抬到三轮车旁。夕阳给金斗山镀上金边,也把舅爷和我并排劳作的身影拉得好长。当他用粗糙的手拍着我的肩说“星烨成大小伙,能顶事咧!”时,一种踏实的自豪感在汗水中升腾。这份“美”,是俯身泥土时的汗滴,是接过长辈期许的挺直的脊梁——十五岁的我,愿做连接城乡血脉的一株青苗。
灶台边的油星,是体谅的印记;楼道间的援手,是善意的涟漪;阡陌上的汗水,是扎根的徽章。原来,十五岁的“美”,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它就藏在这些低头弯腰、沾满烟火与泥土的日常褶皱里。每一次笨拙却真诚的俯身,都是一束微光。这微光,照亮了我拔节的成长路,也温暖着太极城角角落落的人间烟火。它们悄然汇聚,便沉淀出一个秦岭少年,在屋檐下、巷陌间、田野里,用双手与热忱写下的——关于责任、仁爱与土地深情的,最质朴的青春证词。这微光汇聚处,便是十五岁最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