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创造美好的城市

工作日的早晨从拥挤的地铁线上下车后,不愿意再挤一班公交,不愿意再花钱打车。

随手找到一辆摩拜或ofo,扫码、开锁、上车,5-10分钟慢慢悠悠的骑到公司,路上也许还能买杯豆浆或来根油条。

上面一段情景,随着共享单车在2016年末的大规模投放,想必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日常的一部分了吧。

不想论述摩拜与ofo的橙黄之争,只想讲讲单车,是一个美好幸福城市的必需品。

最近看到Copenhagenize一家丹麦媒体,评选出的全球最适合骑车的20个城市中,亚洲无一上榜。

第一名是哥本哈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就开始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普及,政府一直不断加大对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内将近有400公里的自行车道,50%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骑车上班上学。

第二名是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骑车城市之一,拥有令人轻松愉悦的自行车文化。骑车是他们的主流出行方式,政府设立了大量30公里时速限速区,确保交通安全的同时让居民享受“慢生活”。

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翻到了文章的最后,也没看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的身影。

亚洲仅有东京上过榜,中国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连上榜的资格也没有,城市绿道等配套设施,在GDP飞速增长的今天,一直被忽视着。

一个城市如果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它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非常高的。因为首先它应该有自行车道,然后有绿树,因为如果没有绿树夏天会非常热。空气也应该良好,这样人们才愿意去骑行。

我很认同摩拜CEO胡玮炜上述所说的话,一个城市有多少人主动愿意骑自行车,代表了这个城市幸福指数的高低。

想起学生时代,周末的午后,很多同学都会骑着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绕着西湖骑行一圈的时光。

避开游人如织的断桥白堤,缓缓的骑到西湖人少的另一侧,去游遍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

就像到很多地方旅游的时候,游记攻略上总会提到,租一辆单车,去绕湖一圈或骑过某某大道,是最佳的出行方式。

骑行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我们总是在一个箱子里面。住宅是一个箱子,办公场地是一个箱子,汽车也是一个箱子,我们几乎接触不到这个城市。

只有在骑行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穿过一条条小弄堂,穿过拥挤的人潮,去听一听路人在街边谈论的话题,好好的感受所谓的“市井炊烟”。

在上海,感谢共享单车的出现。很多时候出门,我不会再去坐地铁或打滴滴,而且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更愿意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开个锁,骑一辆单车。

即可到达不远的目的地,不仅快捷,而且更加的随意自由,也更能感受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回到了骑行的世界,也让很多大城市的通病显露无疑。

现在大部分城市为了追求出行效率,扩宽机动车道,建设城市快车道,推广快速公交系统,相对忽视了自行车出行的慢行配套设施。

从而间接造成了单车乱停乱放、违规抢道的现象,偌大的城市的却与绿色出行的,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的,共享单车兼容不足。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回到了骑行的世界,也在重新考验国人的素质与修养。

私自加锁,轮胎被戳爆,车身被破坏,在外投放的共享单车的损毁率一直高居不下,更有甚者,被贴上了“牛皮癣”小广告,被放在闲鱼上出售,被扔进河里。

我想没有人会否认,共享单车的出现,是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改变城市、影响人们生活。

不仅需要摩拜、OFO单车企业自身范畴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社区的通力合作,做好城市绿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文明行车,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城市更美好。

胡玮炜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不会希望她失败的,我们厌倦了每天被束缚在一个个箱子里面,喘不过气来。

我们希望能有这样一种方式,去感受一个城市365天的脉动,去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

真心期待几年之后,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成为中国城市街头的一张张绿色名片。骑行改变城市,更创造美好的城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