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24,12-5-2,告子章句下5-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24,12-5-2,告子章句下5-2》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壬午日,冬月初四,2017年12月21日星期四。

《书》是《周书·洛诰》。享,是以物奉上。仪是礼意。物是币帛。"役",在这里是"用"的意思。

上一节讲述了任国的代理国君季任和齐国国相储子,都送来结交的礼物钱财,孟子都收下,但后来,只回访了季子,却不回储子之礼。屋庐子只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义理在其中,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道理。

这种时候是学习的关键时刻,突破契机,领悟关头。屋庐子是儒门三好学生,善学孟子,马上请教孟子。

这一节是孟子解密大法。

心性之学触动天机,只在一个诚字。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实诚人,真做到了吗?还是自己给自己打了满分,内心却已经充满怨恨了---你们怎么都不了解我啊!哈哈哈哈!

屋庐子请问说,季子、储子都送来钱财礼物,希望结交老师。是不是应该一视同仁,都回访一下,以谢盛情美意呢?可您只到任国回访季子,而您在齐国的时候,却不肯造访储子,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季子是代理国君,而储子只是国相吗?请您教我。

孟子教他说,不是的。两人都送礼给我,一个成享,一个不成享,也就是说,一个"成为礼物",一个"没有成为礼物"。

礼物,形式上看的时候就是钱财,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所谓的"客观标准",即,甲的一百块钱和乙的一百块钱,都是一百块。

真是这样的吗?

礼物,之所以"是"礼物,"物"是载体,"礼"才是本质。

孟子说,他们二人的礼物,一个是礼物,一个不是礼物,怎么出这个结论的呢?通过双方所处的形势。

先看季子,他属于势所不能,非心所不欲。他是代理国君,受到委托责任,负责代理国政,如果从任国到邹国,就是出国境而远涉,远离国境去拜访贤者,谁来守国呢?

再看储子,他属于心所不欲,非势所不能。他是齐国国相,上头有拍板的,所以没有居守的责任,并且齐都到平陆,距离不远,而且都在齐国境内,不需要出国,他是可来而不来,可见而不见。

季子势不能到邹国来,则虽然只是送来礼物,而礼意已备,所以礼物"是"礼物。储子能到平陆却不来,虽然送来礼物,而仪不及物,意思是说,只是物而不成礼,在这堆钱财里面只有一堆东西,唯独翻不出一点儿人气儿,死气沉沉,重浊无礼。所以说,只是客气一下罢了,不是真心结交。

由此可见,第一要有敬贤之礼,第二要有好贤之诚。敬贤而不能做到诚心,贤者都拒绝前来,如果简慢而弃礼,会有什么结果呢!

诚,就一个字,整个世界却都在里面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