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了一位极富爱心极其优秀的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她说起自己带班过程中的点滴陪伴与践行,打扫卫生、给学生添饭等等小事均一一参与。我很感动,感动之余却引发了我的深思。
女儿今年14岁,打小由婆婆与我共同带大。她与婆婆感情颇深,但是成年后却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幕——每每假期我想把她送去爷爷奶奶家住上几天,她会极其反抗,以各种美丽的借口反对:“奶奶等下睡不好!”“让爷爷奶奶多休息!”“我要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即使只相隔一条马路,平时我不陪同,她也不大愿意自己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反而很是愿意自己在家捣鼓黑暗料理。
她爸爸亦是如此。我不回婆婆家,他很少愿意回去。
原因倒是很简单。一天早起,享受了女儿的自制三明治、奶茶套餐后,她表达了自己满满的幸福感:“嘿嘿,真好!我会做三明治了!我会做奶茶了!”边说边拍着自己的胸膛,一本正经地说:“快,快,快夸我!本宝宝真是棒极了!”
“可以可以!味道好极了!你还有什么会做的?暑假可以一并尝试哦!”我伸着懒腰,享受着不劳而获的早餐,继续着懒妈的操作。
没想到的是,女儿居然一把抱过我,对着脸上“吧唧”一口,无比激动地说:“妈妈,太爱你了!我就知道,你会愿意我自己尝试的,在奶奶家,我啥也干不了!”
我瞬间清明——长久以来对于她的迷惑行为有了答案。孩子们愿意去尝试,她愿意承担尝试的后果,却不愿意什么也不让她做。
我常看到这样的家长,一边哀叹着自己的孩子啥也不会,除了啃老一事无成;或是家务从不沾手,一味好吃懒做……此时我的心里想到的便是那天激动的女儿。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幼小渐渐萌发,感受这个新奇的世界,一点一滴接触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所有的认知都是他人给予或代劳,自己不曾去探索、去感受、去经历跌倒与爬起,人生的乐趣将少了很多,人生也就缺失了很多。或者严重点来说,那是一种不完满的人生。一个不曾经历或体会过失败的人,他成功的喜悦应是不那么深刻的。没有经历过风雨,自然看不到彩虹的绚丽。
或者说,未曾经历过摔打的孩子,他的抗挫折能力定然不够强悍。我们偶尔会听说某些学霸因为人生经历的一小点失败选择自残自伤,在外人看来,那不过无伤大雅的一次败绩,而于他们的人生,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污点?因为,从未尝试过失败啊!
所以,我从来都很愿意给机会给孩子们尝试,无论是女儿,还是学生,亦或是那个从小不曾被给予过机会的老公。
女儿在家里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从学前班开始,她自己管理自己,作业自己抄、自己做。我从来不问,每天只负责签字。我愿意以每学期一到三次的频率被她的老师(我的同学)抓住办公室训话,也从不守着她一点点完成作业。当然,我会陪着她读课外书,带着她看有意思的影视剧,并常常交流彼此的感受;我会带着她去参加书法培训,甚至是成人诗词班学习……我从来只管她的大方向,甚至,每一个兴趣班都是她自己报名的,当然,选择了必须坚持是前提。因此,在我们家,从没有辅导作业崩溃的时候,也没有学习鸡飞狗跳的光景。她一路自己管理自己,走到了现在。
带学生,我从不在孩子二年级以后还手把手守着做所有事情。一年级我会全程坚守,一点点陪着,一点点教。二年级开始,卫生他们自己负责,吃饭他们自己管理。我会在每天放学后去看一遍,把没有做好的地方一一拍照,第二天让他们改正。班级管理同样,我愿意接受被扣分被批评,但是一次批评我就会进行一次教育——有一个大前提是,我第一天开始,就告诉孩子们,我们是自己的小主人,我们是班级的小主人,这个班级,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想起我可爱的小侄儿,两岁时不小心挨到打开盖子的电饭锅,被烫到了,自此他不再乱碰厨房里工作的锅碗瓢盆,还成了厨房里提醒其他弟弟妹妹的小小管理者——你看,尝试的结果,是不是比我们告知他这样不行好上很多倍?
我去年带的六年级,自从上学期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后,下学期我不再插手他们的早读与卫生、两操等常规管理,代价是一次整晚未关灯扣我自己的绩效考核分,但是,一学期下来,六年级唯一的全期(周评)文明班级,自己管理成了学校优秀班级。
教育源于爱,放手也是一种爱——这是我以无数父母为镜,解读的教育之道。当然,怎样智慧的放手是我一辈子都需要认真学习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