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志摩诗一点点

文/小叶


那灰色墙边的自来井前,

上面盖着栗树的浓荫,

残花还不时地堕落,

站着位十八的女郎,

他发上络住一支藤黄色的梳子,

衬托着一大股蓬松的褐色细麻,

转过头来见了我,

微微一笑,脂江的唇缝里,

漏出了一声有意无意的“你好!”

那边半尺多厚干草,

铺顶的低屋前,

依旧站着一年前整天在此的一位褴褛老翁,

他曲着背将身子承住在一根黑色杖上,

后脑仅存几茎白发,

和着他有音节的咳嗽,上下颤动。

我走过他跟前,照例说了晚安,

他抬起头向我端详,

一时口角的皱纹,

齐向下颌紧叠,

吐露些不易辨认的声响,

接着几声干涸的咳嗽,

我瞥见他右眼红腐,像烂桃颜色(并不可怕),

一张绝扁的口,挂着一线口涎。

我心里想阿弥陀佛,

这才是老贫病的三角同盟。

这一件件小事,被作者写得很详尽,人物描写细腻到位,在这样平实的记叙方法下,平稳有序,画面感很自然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无疑是“随笔”的方式,而这样详尽的事实背后,有环环相扣到一些民生或者当时生活状态里,或者说刻意安排也好,当然,这就是学者诗人的“责任”义务。

所谓的诗人,并不是如今被附和的“地位”象征,仅仅只是个“爱唠叨”的家伙,时常说着刺耳的话,时常谩骂着,不屑着不平事,并不是一个“商人”,也不是权术纵横的“政治家”……

古人的话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的人,内心自卑,缺失的人,会指着读书人的鼻梁,戳破,甚至骂大街一样骂“你凭什么就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啊?,不是读书人就低了吗?”

不言而喻,这根本不是表面、片面的高低。思想境界稍微高点的人,或者明事理的人,就能理解,或者懂得,这些高低包含很多,可能是有眼界,眼光,责任,要求,追求,理想,觉悟等等……

绝对不是以物质能衡量的高低。当然,我相信,我这次解释是毫无必要的,因为看得懂我写的文字的人,懂我在说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共同生存的土地上,人人都应该是快乐的,舒适的过活的,没有自讨苦吃的,更不应该有迫害别人,而导致别人受苦的。无论你处于多么低劣的环境,都不是你“报复”别人,嫉妒别人的借口。无论你处于多么优越的层次,都不是你瞧不起别人,作贱别人的理由。

人,需要同理心,“同甘共苦”,没有落井下石这一说。

而诗人的存在意义,就是时刻提醒所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要记得共同目标、唯一目标就是共建美好家园,共同享受生活。人人为友为亲人。

很多人开始跟我说,要表达,需要什么技巧,看起来唯美有魄力又或者其他形式,我都说,由心而发就好,看到什么能够真实表达出来就好,至于事件本身的传输,不出现误解即可,情绪就在事件里面,是愤慨还是抱怨,一读便知。

当然这个说法的,无独有偶。远的不说,近的,熟知的,鲁迅,老舍,叶圣陶……这些先知们都是秉承如此,来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每个人记录的他们那短暂一生的事实,这一串串,从古至今,也就是真实不虚的“历史”,不分正史野史,因为不会空穴来风……


2016.7.23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