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序——读《福格行为模型》(一)

梁宁做序言,足以说明福格行为模型对于产品经理的重要性了;她的序言的标题是《你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微习惯》,怎讲?

我有一个朋友,她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她每次找我聊天的主题都是抱怨。

抱怨自己现在的领导和工作氛围,抱怨自己想写作但总是太懒,然后回忆一下昔日荣光,曾经中流砥柱被所有人倚重。我自己也曾被卡在自我指责的黑洞中好久。读心理学,在“自我设限”的那一课,我在本子上列了一下自己深以为耻、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大概有30件。那一瞬,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充满了疲惫感,其实是被失败和自我指责吓破了胆。

人为什么会抱怨,或者自我指责?因为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又无力改变现状。

是的,抱怨 = 没有达到预期 + 无力改变现状 —— 那么问题来了,有目标,也想改变,为什么还是无力呢?怎么能改变呢?看来缺的是方法论了,梁宁推荐了福格行为模型,如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不应该:

想想我们经常抱怨的内容什么?“我又胖了”“我又没有学英语”“我还是没有开始写作”“我总是熬夜”……你会发现,我们的关注点都是愿望。

应该:

愿望从来不会改变现实,行动才会。

所以,行为改变现实,那么,如何做?

这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如何化抱怨为行动”的操作手册。它介绍了7个具体步骤。

在这里,我先剧透一下前三步:明确愿望、探索行为选项、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

好吧,那么详细的内容就后面再来。回到抱怨的话题,梁宁之所以重视行为的改变,是因为:

运用这个思考框架,你可以尝试做“自己的温柔母亲”,治愈自己,让自己改变。

只有爱自己,才有力气爱别人:

那个一次次找我抱怨的女孩,那个长期自我指责的我自己,虽然早已成年,甚至一度拥有光鲜强大的外表,但在面对自己的无力时,内心何尝不是一个号哭的婴孩,希望得到有经验的母亲温柔的对待,得到她给予的恰当训练和陪伴,看她为我们那一丁点的进步鼓掌……只不过,我们已经长大了,也许只能自己当“自己的温柔母亲”。做得到、做不到,意愿高、意愿低,如此细微且没有道理可讲,只有我们自己才了解。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

我听过无数家长对孩子咆哮:“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好几次,我都把孩子拉到一边,问他:“你妈妈说让你认真,你知道具体是要你做什么吗?”几乎所有孩子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是一个弱者对强者的本能式顺从,而作为弱者的孩子,在家长的情绪宣泄中并没有得到帮助,他不知道如何改变。

要具体,才能改变,对小孩、对大人都是如此:

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不指责、提供恰当的帮助、不勉强对方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就是温柔的爱。

最后她提到的珍珠习惯,也异常精彩:

人生在世,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刺激,没人能躲开,关键就在于你会如何对待它们。福格教授的“珍珠习惯”提议非常智慧。以他自己的一个小实践为例,福格教授睡眠不好,经常被半夜启动的空调吵醒。与其每次被吵醒后都烦躁地抱怨,不如设计出一个习惯——每次被吵醒后,就冥想放松。于是,他收获了一个明确的冥想放松时间段。最后,他甚至觉得被吵醒然后冥想、放松,还挺幸福。

对于那些确定会发生的刺激,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

愿所有历练过的生活挑战,最终都将每个人打磨为最宝贵的珍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我自己也曾被卡在自我指责的黑洞中好久。读心理学,在“自我设限”的那一课,我在本子上列了一下自己深以为耻、不愿意...
    白夜书摘阅读 3,146评论 0 0
  • 人为什么会抱怨,或者自我指责?因为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又无力改变现状。 人抱怨的原因。 想想我们经常抱怨的内容什么?...
    嘉妈007阅读 3,720评论 0 0
  • 人为什么会抱怨,或者自我指责?因为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又无力改变现状。 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在“想做”与实际“做到”...
    践行致知阅读 3,728评论 0 0
  • 提要 福格在复杂的人类行为背后,找到了共通之处,提出了一套简化的行为模型。福格认为,只有当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
    旭蒸日上阅读 3,118评论 0 1
  • 得到上听这本书两三遍,《福格行为模型》,的确有价值。福格博士,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创办...
    追梦Fly阅读 3,35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