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焦虑的后果

焦虑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产生影响。

在生理上,焦虑会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恶心反胃、口干舌燥和出汗。

在心理上,焦虑会引起恐惧不安的主观体验。

在严重的情况下,焦虑甚至会让人陷入死亡或发疯的恐惧,比如,总感觉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总觉得有莫名的死亡威胁,这种隐约的担忧让人精神高度紧张。

在行为上,焦虑会限制人的活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处理某些日常事务的能力。

人在焦虑的时候会动作变形,发挥失常。

既然焦虑有这么多危害,我们自然会去想,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这种情绪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归因谬误,一种是生物学谬误,一种是心理学谬误。

所谓生物学谬误,就是认为焦虑症只是由大脑功能障碍或某种生理失调引起的,把焦虑症看作一个纯生物学的问题。

认识到焦虑症可能与脑功能障碍有关是非常重要的,对脑功能的准确诊断,会对治疗产生重要影响,但焦虑不只是一个生理问题。

就算是有生理原因,它也可能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比如,心理冲突或压抑愤怒让人产生慢性的应激,慢性应激导致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惊恐发作或广泛性焦虑症等问题。

而另一种归因谬误(也就是心理学谬误)刚好相反。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患焦虑症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忽视、遗弃或虐待,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或羞耻感,最终导致成年后畏惧性的回避和焦虑。

但这种观点同样过分单一,因为它忽略了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神经生理因素、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三方面,都可能是造成焦虑感的原因。

神经生理因素,是指大脑的某些状况引起焦虑体验或加重焦虑情绪,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缺乏或失调,杏仁核和蓝斑等脑部结构过度活跃,等等。

科学研究表明,这些神经递质和脑部结构跟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直接关系。

成长经历因素,是指童年时期的教育缺陷和创伤性经历,比如,父母的忽视、遗弃、过度批评、过度惩罚、酗酒、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等,有过这些经历的人,在成年后比较容易焦虑、抑郁和狂躁。

还有一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们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要独自面对生活压力,会表现得很脆弱,经不起任何打击,也容易出现焦虑问题。

生活环境因素好理解,比如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太大,重大的生活转变(比如搬家、换工作、结婚),或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得了重大的疾病,或者吸食毒品等等。

这些近期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让人产生精神压力、感到焦虑。

为什么现代人的焦虑会越来越普遍呢?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

世界进入一个大加速的阶段,技术发展和生活环境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

人们需要马不停蹄地奔跑,才能跟上变化的时代。

大多数人都在忙忙碌碌做着各种事情,没时间休息,没时间让自己静下来,这跟人体的自然生命节奏相违背。

第二个原因是现代生活准则的多元化。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传统社会,大家都有一套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对人的评判体系是比较确定的。

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都比较一致,生活是可以预期的,人也就更容易有安定感。

但现代社会,价值观变得越来越多元,也可以说变得越来越撕裂,我们对该如何生活产生了不确定感,想要追逐的东西太多,但时间和精力有限,那么多方向不同的目标无法兼得,这种不确定感和追逐感导致人内心空洞、彷徨、焦虑。

第三个原因是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大家都过分地关注自己,过得越来越原子化,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信仰的联系。

当一个人感觉跟外界没有关联,或者跟外界关系疏离的时候,他更容易把某些事情看成是对自己安全、健康和快乐的潜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变得越来越焦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