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可一句话,果断地掐断和他人不健康关系的链接,是一种非凡的能力。
人一生会遇到许多关系,它们大多数像心上的风,不需要种下,也无须收割。但是所谓的仪式感,是人的执念。非要把每一场分别弄得像告别演出,仿佛正式一点就能体面一点。
或许以为,毫无通知的告别会拭去自己的存在,不留姓名地离去会抹杀自己的意义。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到最终行人却活成了演员,忘记了赶路。而在不珍视自己的人心里,其实根本没有自己的座位,等再久也不会有掌声。
所以为什么不能让关系戛然而止?
我思索很久,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有毒关系和无效对话中纠缠不休,是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让自己快乐。有时,人在潜意识里更渴望的是被情绪灼烧的感觉,厌弃,羞辱,愤怒,在激素的分泌中自得其乐。就像儿时摔跤后结痂,试探性地撕扯疤痕。我们沉迷于争吵,误会和伤痕,不一定是因为爱自己,为自己声讨什么,而是因为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被看见了”。
情绪激烈时,心跳会加速,意识会集中。这不是痛,而是“我活着”的证明。
我活着,我在他人眼里有体积,有重量,我在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位置,我是区别于这个世界背景板的一个独立个体。 我把这一切概括为,关系中不愉快带来的痛感,加强了人的存在感。人在这种被激起的存在感中,甘之如饴地恋痛。
有毒的爱情中,人们哭过、笑过、妒忌、崩溃、原谅。不是继续爱对方,而是在爱那个“在他面前剧烈存在过的自己”。
无凭无据的网络争论,并不是真的想“讲清道理”,只是想借一场争论证明,我有声音,我在场,我不可被轻视。
被人恶意针对伤害,像一个隐形的勾子,拖人入局。强者以暴制暴,反倒加深羁绊和纠葛;弱者自怨自艾,期待一个道歉和忏悔。本可以写字、种花、做梦,却被一个不相干的人拽进了尘土。
我期待过一个道歉,但那更像是理想主义故事中,反派向主角价值观的一种屈从和靠拢。我期待过一个体面的和解,直到我明白,等待对方懂得自己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消耗和折损。我苦求过认同,直到我明白,意义建立在价值对等之上,与无识者辩,如对牛弹琴。
说来说去,情绪不过是灵魂的一场燃烧,不是点火的人值得我们依恋,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曾那样明亮地燃着,值得去铭记。
我们不要靠争执来确认存在了,不要靠被需要来证明价值了,也不要靠被伤害来唤醒意识了。不需要靠痛感来感受自己存在,人就开始获得真正的自由。
所以我们都别等了。没有剧本,没有和解,没有善终。当断则断。
断裂本身,就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