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明本元6

1、这个本元心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但不会陷入其中。

2、 如果丢掉“灵”“智”“明”,陷入无记和顽空,就不是本元心了。

3、人的一生是心灵在感知,而非仅仅是身体在感知。但不能否认的是,安住真心时,你仍然能够听到许许多多的声音,手指敲击键盘会有相应的触觉,睁开眼睛仍然能看见周围的一切,也能闻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和泥土的味道。这一切并不是不存在,只是它们并非独立存在。

4、当你尝试脱离肉体的限制及自我的身份来感受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包括自己在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空的一部分,生于虚空,灭于虚空,我们乃至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虚空之间,都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

5、假如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强求许多东西,你会把一切看得很淡,不会再去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也不会在乎自己会不会一无所有。

你只会专注于自己笃信的方向上,并且把这种淡然与坚定渗透到你的生命当中,变成你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

这样一来,你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主人,不会再被纷纷扰扰的世界牵着走,也不会被自己生生灭灭的念头所迷惑。

6、保持这种清醒和出离,会让你的心变得一天比一天博大,不再以得失、苦乐来区别自己所经历的许多事情,而仅仅是观察经历过程中内心的体验,用这种体验来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然后,你会一天比一天更能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一天比一天更接近生命的真谛,一天一天消解那个由幻想构成的自我,以及由这个自我所衍生出的贪、嗔、痴、慢、妒。

7、这时,你的心灵时刻安住在一种轻松但清醒的状态之中,你明了外界发生的一切,但它们无法扰乱你的心。这个独立、清明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元心,也就是所谓的“空寂灵知之心”。

8、空性,是远离我、法两种执著的真相。

9、我执,指的是执著于 某个固定的“我”,觉得这个“我”是真实存在的,认假成真。

10、一切执著皆因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真实的“我”。

但“我”是什么?是意识和肉体的结合,也是多种因素聚合的产物,跟因缘链上的任何一个因素一样,都在不断变化着。

既然没有一个恒常的“我”,那么建立在我这个假象之上的一切又如何永恒?

破除对“我”的执著,就是要从了知“我”的无常开始。

11、法执,则是远离我执之后需要进一步破除的执著,是一种对世界万法的执著。

这个“法”字,涵括世上万物万象,当然也包括对方法和概念的执著。

12、洞见本元心之后,当你认知到它的心体时,就是悟道,被称为“明空大觉性”。

凡夫与佛PS唯一的区别,即为是否能够认知并保任这份觉悟,因此凡夫在觉悟当下便与佛PS无异。

13、许多时候,理上的明白,并不代表事上的证到。

什么叫事上的证到?就是你不但在道理上明白世界的虚幻,而且不会陷入某种情绪当中不可自拔。

14、开悟的人,必须体验并认知到什么是“明空觉性”,这也是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提到的“光明”。

当你的生命里出现那种光明时,你能认证它、能忆持它,能把握保任它,这才叫真正的开悟。

15、真正的开悟就是见性,即“见到空性”。

16、所说开悟时见到的空性与f见到的空性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二者明白的程度仍然有所不同,就像你待在屋里遥望外面的阳光,和在室外沐浴于阳光中还是不太一样。

17、见性并非成佛的保证书。虽说见性未必成佛,但是成佛则必须见性。

18、除了这个空性之外,“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20、把觉悟变成一种生命本有的状态,变成一种呼吸般的存在,无论经历什么事情,都能任运自如,快乐无忧,这就是究竟解脱,也就是我们说的绝对自由。

21、所谓f,其实就是连觉悟都忘记了,但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又不会迷惑的人,而不是拥有了各种神通变化、高高在上的神。

22、必须强调一点,见性仅仅是开悟,是修行的开始,此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3、虽然开悟后也不能心生傲慢,但是你仍然应该充满信心。因为信心是开悟的基石,更是成佛的起点,你不但要对佛法和善知识有信心,也必须对自己有信心。

24、只要熟习教理、勤修仪轨,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心灵,我们就能一点点去除心灵的污垢,点亮智慧,进而超凡入圣,得到绝对的快乐与自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