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和女儿约好,一起见一位朝鲜族的小姑娘,女儿的韩语小老师。
初次见面,她笑餍如画,眼睛里都是温柔。
中午我们一起吃饭。她热情又细心,带我们去附近买了些东西,还介绍了一家理发店,女儿进去理发,我和她坐在一边聊天。
聊着聊着,她说了很多。
妈妈是韩国人,爸爸年轻时候从延边来韩国打工相识了妈妈,后来一起回国。她出生后,父母又回韩国工作,而她则一直留在国内和爷爷奶奶生活、读书。
大学她申请了韩国汉阳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现在在外租房、打工、上课、实习,生活安排的妥妥的。妈妈住仁川,爸爸在国内。
她语气平静,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提到妈妈,她嗔怪道“小时候不管我,长大了为什么要管我?我和他们不熟。”
这一句,她轻描淡写,却让我心里一震,赶忙表示理解。
我自己作为妈妈,也听见了那句背后的委屈与孤独,也听出了眼前这个女孩对迟来的“关心”的不理解。她一个人租房,每月3千房租。她说自己有不少客户,她会做些翻译的兼职,来支付生活费,大学选了汉阳是申请了奖学金,自己有时候做饭。
我也开始思考: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错过孩子最需要我们的那几年?妈妈可能也有不少的无奈和辛酸,我当年来上海女儿也是在爷爷奶奶身边一年。
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第一时间在场,并且给予支持?
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可我们付出的,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不少父母愿为孩子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买房、甚至带孩子。我们会每天忙碌而每天抱怨,做的越多,孩子是否成长得越慢?
晚上女儿和我聊天,女儿说那段时间两个人每周两次视频很愉快,她说自己虽然比老师大几岁,但长得好慢,相比两年前她们视频时候的小老师变化很大,完全独当一面了。
我也想起多年前的一位女同事,儿子留在老家。多年后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也回老家了,但那个最需要倾诉、也最愿意亲近父母的阶段,早就过去了。她和我们说很难沟通,很苦恼。
错过了,有些话,再也说不出口。
愿我们既能在孩子小时候给予真正的陪伴,也能在他们长大后给予真正的尊重。
“小时候你不管我,为什么现在要管我?”
这句话曾经听到过,但这次切身体会到孩子的无奈和不理解,更希望有一天她们能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