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

人们常常说“道”,但不知道什么是"道″?我也不知道什么“道”?《中庸》第十三章:孔子说"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我去年十一月份在工作闲遐的间有一天我感悟了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常常陪着在身边,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而不可以为道的缘故吧。其实这个“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片刻也不离开我们。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被各种念头欲望占据着自己的内心从而体会不了“道”的存在。《四书五经》大学开篇一段就讲"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说是每件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始终。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道”了。还有在《中庸》第三十三章《诗经》上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会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经》说:“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咯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这也是"道”的一种体现。《中庸》第十二章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尔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原意是这样的说:″君子的道广大而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味,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所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淮南子》怎么描述“的呢”?"夫道者,覆天载地1,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极,深不可深。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滂,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之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辶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强,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里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黄帝四经》"道法第一:讲:“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殹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也。《管子.心术上》“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管子.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鹘冠子.兵政》:“贤生圣,圣生道,道生法”。《荀子.致士》:“无道法则人至″“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黄帝四经》说“虚无刑形,其裻冥冥,萬物之所生。”《庄子.天道》讲“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孟子.尽心章句上之第四十二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身。同孔子"朝闻道夕死而已”还有“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还有《中庸》十五章讲“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命以时″。孔孟之道讲的"道”都是人道。黄老、庄、《易经》讲的“道”是"天道”。

就拿《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故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中华认为老子讲的这个"道不能用语言来述说的,老子说的这个"常道"“常名”是超越具体事物超越名称的。"道”的重要特点就是“无”,老子说的这个"道”是宇宙的总根源。天地万事万物运行的一个“大规律”。老子还以为无和有是世界产生的两个阶段。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曾教授认为:“道”不是老子第一个发现的,应该说的伏義氏,伏義氏知道宇宙约总根据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所以伏義氏只好“一画开天”那一画开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叫“象”。这时老子发们人们并不了解真成伏義氏所传达的意义所在,而是一味的“执象”。这样下去人们会被执象困住,所以老子″破象立道”写出《道德经》。所以说《道德经》的源头就是《易经》这里“象”由“数”数由"气”所以曾仕强教授在讲《易经》中的"河图洛书”提到的“道”就是“气”所化。"数”由符号所画称为“"象”。而从叶曼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帝王统冶一个国的一本书,叶曼先生还认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从唐玄宗开始把《老子》改成为《道德经》从这以后《老子》才叫"《道德经》。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道”就是是否真实。你描写儒家是″真诚”,描写"道家”是"真诚″。真诚是对人有效,"真实是对"万物”有效。钟永圣博士认为讲《道德经》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一种时代的需求。他说:读《道德经》第一:更首尾相顾,要用精神去体悟。为什么讲《道德经》就是"从义恢复到"仁″,从"仁”恢复到“礼”从“礼″恢复到″德”,从″德"恢复到"德”。就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之一体。他又说《中庸》第一段读懂了就知道“天道”。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以为什么是“道″呢?无非是老子讲的“天道”和孔孟讲的“人道”。"道”这个东西时而“大”时而"小"。小到就在你身边,大到“天地万物被它所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