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基层队伍作为党的执政根基 “最后一公里” 的守护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自我革命要求在基层的落地成效。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基层治理面临的矛盾挑战复杂多样,进一步充实调优建强基层队伍,既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唯有以党性铸魂、以制度赋能、以监督护航,才能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基层铁军。
以党性建设为核心,夯实基层队伍 “思想根基”。基层队伍的战斗力,首先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存在 “精神缺钙” 问题:有的面对复杂矛盾畏难退缩,有的将为民服务视为 “任务指标”,根源在于党性锤炼不够扎实。强化党性建设需从 “三个维度” 发力。一是深化理论武装 “铸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队伍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开展常态化学习,结合 “学习强国” 等平台推送微党课、案例解析,让基层干部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例如,河南推行 “基层党员理论学习积分制”,将学习成效与评优评先挂钩,推动理论学习从 “软任务” 变为 “硬约束”。二是投身实践磨砺 “炼心”,引导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一线践行初心,把为民办事的过程作为党性升华的过程。浙江在 “千万工程” 推进中,组织基层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累计解决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超 120 万件,让 “为民情怀” 在实践中具象化。三是严肃政治生活 “提纯”,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鼓励基层干部 “红脸出汗”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党性建设的 “淬火”,让基层队伍从 “数量充实” 向 “思想过硬” 转变。
以规范用权为关键,提升基层队伍 “治理效能”。基层干部身处权力末梢,其用权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群众信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要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相统一的制度机制。当前,基层存在 “微权力” 滥用风险:有的在惠民资金分配中优亲厚友,有的在行政审批中 “吃拿卡要”,根源在于权力运行缺乏清晰边界和有效约束。规范用权需构建 “全链条” 制度体系。一是绘制 “权力清单” 划边界,针对基层常见的社保办理、低保审批等事项,制定 “负面清单 + 流程图”,明确禁止性规定和办理时限。广东在珠三角地区试点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将 28 项村级事务纳入清单管理,群众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询办理进度,权力运行透明度提升 60% 以上。二是完善 “监督网络” 抓全程,整合村级监督委员会、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对惠民政策落实、集体资产处置等开展 “嵌入式” 监督。陕西推行 “基层用权双备案” 制度,干部经手的重要事项需同时向乡镇党委和村民代表会议备案,实现 “事前有审批、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审计”。三是强化 “数字赋能” 提质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基层治理平台,对扶贫资金发放、耕地保护等进行动态监测,自动预警异常数据。贵州 “基层治理云平台” 运行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违规用权问题 3200 余起,推动基层治理从 “经验决策” 向 “数据驱动” 转变。通过规范用权的 “校准”,让基层队伍从 “人员在岗” 向 “效能在线” 升级。
以严督实导为保障,激发基层队伍 “干事活力”。严管就是厚爱,监督方能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对违纪违法问题必须坚决处理。当前,基层队伍存在 “懒政怠政” 现象:有的 “躺平” 不作为,有的 “佛系” 混日子,与监督执纪 “宽松软” 密切相关。严督实导需打出 “组合拳”。一是织密 “监督网络” 无死角,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在村(社区)设立 “作风监督岗”,开通 “随手拍” 举报通道,让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 “阳光之下”。江苏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 “清风行动”,通过群众举报查处基层干部不作为问题 570 余起,通报典型案例 32 个,形成有力震慑。二是完善 “激励机制” 明导向,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同时建立 “容错清单”,为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山东明确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 “因探索失误” 的 12 种容错情形,近三年为 230 余名干部澄清正名,激发了干事热情。三是压实 “责任链条” 传压力,将基层队伍建设纳入地方党委考核,对 “队伍涣散、治理不力” 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约谈,推动 “一把手” 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四川实行 “基层队伍建设清单化管理”,明确市县乡三级责任 28 项,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确保责任落地。通过严督实导的 “鞭策”,让基层队伍从 “被动应付” 向 “主动作为” 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