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建立年号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即位或者遇到国家大事时,都会进行“改元”,也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年号。年号大多取吉庆、祥瑞或进取、兴盛之意,寄予了一代帝王对国家和自己的期许。
历数清朝初期的年号,太宗皇太极建国时创立“崇德”年号,世祖福临改元“顺治”,再到圣祖皇帝的“康熙”,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王朝从兴而盛的演变过程。康熙帝亲政之后,也确实遵循祖辈以及前朝的传统,做出一系列举措,为开创盛世打下基础。
御门听政
朕三十年来,每天早晨在御门听政,和群臣会面,询问施政得失,已经形成惯例了。——康熙帝
在紫禁城的内廷,有一座巍峨华贵的正门曰“乾清门”,因过此门方能见到康熙帝的寝宫乾清宫而得名。这座宫门的特殊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近百年的清天子“御门听政”的历史。
康熙帝的听政,开始于他宣布亲政的那一天,从此御门听政成了他处理政务的一大特点。除了外出巡视,康熙帝每天都按时出现在宫门前,和群臣商讨国事。只是在极端的盛暑天气,听政地点临时改为避暑的西苑的瀛台门。
整个听政过程中,康熙帝和臣下直接对话,及时对政务做出决策。在亲政的前两年,还是鳌拜辅政擅权时期,康熙帝的旨意无法真正施行,那时他的听政,主要是出于遏制鳌拜的需要。
重建内阁
康熙帝下令将内三院改成内阁。其中大学士、学士的官衔,以及翰林院的官制,都参考顺治十五年时的旧例。
辉煌的帝业,离不开肱股大臣的辅佐。康熙朝的辅政时代终结后,朝廷中仍然需要有效的中枢机构辅佐天子。这时的康熙远承明制,近法先祖,重建了内阁制度。
明朝时,翰林院内设立殿阁大学士,在称号上就是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等,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明成祖时,大学士们开始参与政务,始有“内阁”之名,居首者称“首辅”,有票拟之权,权力堪比宰相。
在康熙一朝,内阁大学士主要负责的工作有:代阅章奏、票拟批答、参与政事、撰修史料等,起到了中枢机构的作用。
经筵日讲
做学问,必须不间断,才能有收获。以后无论寒暑,讲学活动都不要停止。——康熙帝
正是经过这样寒暑不辍的精诚苦学,康熙帝终于成为一位博古通今、文才卓越的帝王,他一生留下千余首诗歌和百万余字的著述,令人惊叹。同时他求知若渴的钻研态度也鼓舞清代文人的求索精神,并促进了清朝文化的繁荣。
设南书房
朕平时读书、练字,感到近侍中缺乏博学善书之人,以至于他们在讲论时不能顺利应对。所以朕决定,在翰林院中选择博学善书者两人,侍奉左右,共同研究文学义理。——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