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案十二趣》:在笔锋里撞出的人生笑料与顿悟
作者:唐联应
1. 横画要平:老徐的“停车位执念”
老徐退休第一天,揣着攒了三年的退休金,报了社区书法班。第一节课,老师捏着他写的“一”字,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徐叔,您这横画歪得像小区门口那辆总停不直的破面包车,我要是交警,得给您贴十张罚单。”
满教室的老头老太太笑得拍桌子,老徐的脸比砚台里的墨还黑。回家路上,他特意绕到小区门口,盯着那辆歪停的面包车看了半小时——左边轮子压着线,右边轮子悬在人行道上,活脱脱就是他写的横画。老伴在阳台晒衣服,看见他蹲在楼下跟面包车较劲,喊:“你跟铁疙瘩较什么劲?不如看看我晾的床单,那才叫平!”
老徐眼睛一亮,搬了张折叠桌搁在阳台,把晾衣绳当参照物。提笔写“一”,笔尖刚落纸,手就控制不住往左下偏——年轻时开出租,抢窄车位抢出了条件反射,方向盘总往左打半圈,连握笔的手都带着这毛病。写废了半刀纸,老徐气得把笔扔了,结果砸中了晾衣绳上的袜子,袜子掉在墨盘里,染成了“墨玉祥云袜”。
第二天,老徐揣着染墨的袜子去书法班“告状”,老师瞅着袜子乐了:“您这不是有办法了?把晾衣绳调得右边高一点,写字时盯着绳子,手自然就正了。”老徐回家照做,果然管用。三个月后,他写的横画比晾衣绳还直,社区办春联展,他写的“福”字挂在C位,横画平得能当尺子用。
邻居来求春联,老徐边写边念叨:“这横画啊,就像当年抢停车位,往左偏蹭马路牙子,往右偏挡别人道,得找个平衡点。过日子也一样,太急了呛着,太慢了饿着,稳住了才能写出好字,过好小日子。”说罢,他特意在“福”字的横画上多顿了两笔,像给日子加了块稳当的垫脚石。
2. 竖钩要挺:小楠的“拔河惊魂记”
初中生小楠练竖钩,把“水”字写成了“流水账”——竖钩弯得像被水泡软的方便面,老师调侃她:“小楠,你这字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吧?还滴着水呢。”
小楠不服气,回家把所有练习纸钉成一摞,结果最上面那张的“水”字竖钩,正好对着桌角的绿萝藤,弯得一模一样。她气得薅了把绿萝叶子,揉成一团扔垃圾桶,转头看见弟弟在看拔河比赛视频,队员们攥着绳子往后拽,手臂绷得像拉满的弓,绳子直得能当箭射。
“有了!”小楠跳起来,找了根粗竹竿当笔杆,攥着竹竿模仿拔河姿势,手臂贴紧身体,笔尖往下压时猛地往上挑——写出来的竖钩果然直了,可手腕酸得像灌了铅,吃饭时连筷子都握不住。妈妈以为她在学校打架,拉着她去医院检查,医生看着她攥紧的拳头笑:“这是肌肉紧张,是不是最近练什么绝活了?”
隔天学校拔河比赛,小楠站在队尾,攥着绳子往后拽时突然发现:手腕得稳住,力气要往一处使,绳子才不会晃。比赛结束,她们班赢了,小楠的手腕却红了一圈,可她顾不上疼,跑回家练字——写“水”字时,手腕贴紧桌面,笔尖往下压时稍停半秒,再往上挑出钩,竖钩突然像根小旗杆,直直地立在纸上,连旁边的绿萝都好像直了些。
后来小楠写“中”“寸”“可”这些带竖钩的字,都要摆个拔河的起手式,同桌笑她:“你这是要跟字帖拔河啊?”小楠举着字帖反驳:“你懂什么!这竖钩就是人的腰杆,心里有劲儿,字才能挺起来。就像拔河,你不使劲,绳子就被别人拽走了;你不把腰杆挺直,字就被笔画拽歪了!”
期末书法考试,小楠的“水”字得了满分,老师在评语里写:“这竖钩里有拔河的劲儿,有少年的气,难得!”
3. 撇捺要展:王婶的“油条翻车现场”
王婶的早餐摊在巷口摆了十年,油条炸得外酥里嫩,可练书法时,“人”字的撇捺总像没炸透的油条,皱巴巴地粘在一起。书法老师来买油条,咬了一口说:“王婶,您这油条展得开,字怎么就展不开?是不是舍不得给笔画放油?”
王婶脸一红,当天收摊后,在案板上铺了张纸,蘸着面汤写“人”字。写一笔,炸一根油条,结果字没写好,油条倒炸糊了一锅——要么撇画太短,油条炸成了细薯条;要么捺画收得太急,油条炸成了弯月亮。老伴闻着糊味跑过来,看见案板上的“人”字和糊油条,笑:“你这是要开‘书法油条铺’啊?字和油条一个德行,都皱巴巴的。”
第二天早上,王婶炸油条时,特意把面团抻开:左手往左下拉,右手往右下压,面团在油锅里慢慢舒展,金黄的“人”字形在油里翻涌。她突然拍大腿:“这不就是‘人’字的撇捺吗!左手是撇,右手是捺,得同时使劲,才能展得开!”
收摊后,王婶在案板上倒了点油(怕纸粘住),照着炸油条的姿势写“人”字:撇画像抻面团时左手的劲儿,慢慢往下拉,末尾稍顿;捺画像右手压面团,先轻后重,末尾出锋——写出来的“人”字果然舒展,撇捺张开的角度,正好和锅里的油条一模一样,连油光都透着股香。
街坊邻居来买油条,总能看见案板上的“人”字,王婶边递油条边说:“吃油条要趁热,写‘人’字要展肩,你看这油条,不展不开就炸不透;这人字,不展不开就没精神。过日子也一样,别总缩着肩膀,该展的时候展,才能过得敞亮!”
有次城管来检查,看见案板上的“人”字,笑着说:“王婶,您这字比油条还香,下次社区书法展,您可得参加!”
4. 结构要稳:小李的“积木灾难日”
程序员小李练书法,把“林”字写得像被台风刮过的树——左边的“木”字歪向左,右边的“木”字歪向右,中间留的空隙能塞进个“火”字。书法老师说:“小李,您这‘林’字是要分家啊?左边的木要去东边,右边的木要去西边?”
小李回家对着字帖琢磨,正好儿子抱着积木跑过来,要他搭“森林”。小李把两块长方体积木并排放在桌上,左边的积木歪了,右边的积木也跟着倒;调整半天,两块积木一样高、一样宽,中间留着均匀的空隙,才算搭成了“两棵树”。他盯着积木突然顿悟:“这不就是‘林’字的结构吗!两块‘木’得一样高,横画对齐,才能稳!”
第二天,小李把积木带到公司,午休时在工位上练“林”字——先在纸上画两条横线当参照,左边“木”的横画对齐上面的线,右边“木”的横画也对齐,竖钩都写在同一竖线上,写出来的“林”字果然稳了,像两棵站得笔直的树。
同事路过看见,笑:“小李,你这是要把积木搬进字帖里啊?”小李举着字帖反驳:“你懂什么!这字的结构就像搭积木,零件摆对了位置,才能立得住。就像我写代码,括号不对齐,程序就报错;这‘林’字的横画不对齐,字就站不稳。”
后来小李写“从”“双”“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先在心里搭一遍“积木”。有次写“家”字,他特意把宝盖头写得宽宽的,像积木搭的屋顶:“宝盖头要能盖住下面的‘豕’,就像家要能护住家里的人,这样才叫家。要是宝盖头太窄,下面的‘豕’都露出来了,家就不像家了。”
儿子看见他写的“家”字,指着宝盖头说:“爸爸,这个屋顶好大,能住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小李摸着儿子的头笑:“对,字要稳,家要暖,都是一个理。”
5. 墨色要匀:赵爷的“茶墨混战记”
赵爷爱喝茶,也爱练字,可蘸墨总不均匀,写出来的字有的地方浓如浓茶,有的地方淡如白水,活像张斑点狗的皮。书法老师说:“赵爷,您这字是用茶泡过吧?浓一块淡一块,我都想尝尝是什么味儿了。”
赵爷不服气,回家把紫砂壶和砚台摆在一起,边喝茶边练字。喝了三壶茶,写废了半刀纸,墨色还是不均匀——要么笔尖蘸墨太多,滴在纸上成了“黑疙瘩”;要么蘸墨太少,写着写着就没墨了,成了“白胡子”。老伴端着茶杯走过,笑:“你这是把茶和墨搞混了吧?泡茶要洗茶、焖茶,蘸墨就不能学学?”
赵爷眼睛一亮,把墨锭在砚台里磨了三圈,倒上温水,像焖茶似的等了两分钟,再用毛笔蘸墨——笔尖吸墨均匀,写出来的字墨色一致,像泡好的茶汤,浓淡刚好,连茶香都好像渗进了字里。
他把砚台当紫砂壶用,练字前先“焖墨”,写出来的字越来越好看。有次社区办书法展,赵爷的字得了奖,评委说他的墨色“像老茶的汤,温润又均匀,有烟火气”。
领奖时,赵爷捧着奖杯说:“各位评委,我这字啊,是用泡茶的法子练出来的。焖墨要等,泡茶要等,过日子也一样,急不得。墨和水没融在一起,字就不好看;人和日子没融在一起,就过不踏实。”说罢,他还从包里掏出个小紫砂壶,给评委倒了杯茶:“您尝尝,我的字和这茶,是一个火候泡出来的。”
后来赵爷的书法课多了个环节——“茶墨品鉴会”,老头老太太们边喝茶边练字,墨香混着茶香,日子过得比茶还润。
6. 笔顺要对:朵朵的“鞋带绑架事件”
小学生朵朵练“火”字,总先写中间的“人”,再写两边的点,字写得像歪歪扭扭的小火苗,老师说她:“朵朵,你这‘火’字是被风吹歪了吧?还是你把笔顺搞反了,它生气了?”
朵朵回家哭着跟妈妈说:“妈妈,‘火’字不喜欢我,它总歪歪扭扭的。”妈妈正在给她系鞋带,笑着说:“你看,系鞋带要先穿左边的孔,再穿右边的孔,要是先穿右边再穿左边,鞋带就会乱。写字也一样,得按笔顺来,不然字就会‘生气’。”
朵朵盯着鞋带,先穿左孔,再穿右孔,系出的蝴蝶结整整齐齐。她试着按笔顺写“火”字:点、撇、撇、捺,笔画像系鞋带一样顺着来,“火”字突然像团听话的小火苗,稳稳地站在纸上。
可没过几天,朵朵又把笔顺搞反了——她写“水”字时,先写竖钩,再写两边的点,字写得像条翻肚皮的鱼。妈妈没骂她,而是让她把鞋带拆了,重新系一遍,故意先穿右孔再穿左孔,结果鞋带缠成了一团乱麻。
“你看,”妈妈举着乱麻似的鞋带,“笔顺错了,字就像这鞋带,会缠在一起;做事情的顺序错了,也会搞砸。比如早上起床,得先穿衣服再刷牙,要是先刷牙再穿衣服,牙膏沫就会蹭到衣服上,对不对?”
朵朵点点头,把鞋带重新系好,再写“水”字,笔顺再也没错过。后来她写“木”“山”“口”这些字,都要想起系鞋带的顺序:“笔顺就像穿鞋带的步骤,错一步,字就乱了;做事情也一样,得按顺序来,才能做好。”
有次学校组织系鞋带比赛,朵朵得了第一名,她边系鞋带边给同学讲:“系鞋带和写‘火’字一样,得先左后右,不然蝴蝶结会歪的。就像写‘火’字,得先写点再写撇,不然小火苗会生气的。”
老师听了,笑着说:“朵朵,你这是把练字的道理,都用到生活里了,真棒!”
7. 轻重有致:阿凯的“吉他书法二重奏”
吉他手阿凯练书法,写出来的字要么轻得像蚊子腿,风一吹就跑;要么重得把纸戳破,像在纸上打洞。书法老师说:“阿凯,您这字是在练武功吗?轻的是轻功,重的是铁砂掌?”
阿凯回家对着字帖叹气,顺手拿起吉他弹了段和弦——按和弦的手指要用力,拨弦的手指要轻柔,琴音才好听。他突然一拍大腿:“对啊!弹吉他要轻重交替,练字为什么不行?”
他抱着吉他坐在书桌前,弹一个和弦,写一个字:弹“C和弦”时,按弦的手指用力,对应写字的起笔稍重;拨弦的手指轻柔,对应写字的中间部分稍轻;弹到收尾的音,手指轻轻抬起,对应写字的收笔稍顿。
这么一练,写出来的字突然有了层次感——“横”画起笔重、中间轻、收笔重,像吉他的和弦;“竖”画从上到下慢慢减轻力气,像吉他的滑音。阿凯越写越上瘾,干脆把吉他放在练字桌上,练累了就弹会儿琴,弹琴累了就写会儿字,墨香混着琴声,日子过得像首歌。
有次朋友来做客,看见他边弹吉他边练字,笑:“阿凯,你这是要搞‘吉他书法二重奏’啊?下一步是不是要开演唱会了?”阿凯举着毛笔笑:“你还别说,我这字里有吉他的味儿,不信你看这个‘乐’字,轻重交替,像不像一段和弦?”
后来阿凯在酒吧驻唱,特意在吉他上贴了张便签,写着“轻重有致”。弹到动情处,他总会想起练字的感觉:“运笔和弹吉他一样,得有轻重,字才会有灵气;做人也一样,该用力时用力,该放松时放松,日子才会舒服。要是一直用力,手指会酸;要是一直放松,琴音会散,字也会散。”
台下的观众听着,觉得这不仅是歌,还是过日子的道理。
8. 章法要顺:刘姐的“饺子书法大乱斗”
刘姐爱包饺子,也爱写毛笔字,可写作品时总把字挤在一起,像煮破皮的饺子,黏糊糊的。书法老师捏着她的作品纸,笑得直不起腰:“刘姐,您这字是赶春运呢?一个个挤得脸都变形了,再挤就成饺子馅儿了!”
刘姐脸一红,回家把作品纸铺在厨房案板上,盯着上面挤成一团的“福”“寿”字发呆。正好老伴喊她包饺子,她擀着面皮,把包好的饺子往案板上摆——第一排摆得太密,刚放下第三个,就把前面的挤得翻了个身;调整间距后,每个饺子间留着半个饺子的空隙,案板瞬间清爽了。
她突然拍了下大腿,手里的擀面杖“哐当”掉在地上:“这不就是章法吗!饺子挤着会破,字挤着会丑啊!”当天收完饺子,刘姐在作品纸上用面粉画了淡淡的格子,每个格子里写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着一格的空隙,行与行之间留两格的距离。写完一看,原本挤成一团的字突然“站”直了,像案板上摆好的饺子,透着股规整的香。
第二天她把作品拿给老师看,老师惊得直点头:“刘姐,您这字怎么突然‘开窍’了?比上次清爽多了!”刘姐笑着掏出个饺子:“老师您尝尝,我这字是照着摆饺子练的。过日子和摆饺子、写书法一个理,得留空隙——饺子留空隙煮得透,字留空隙看得清,日子留空隙过得松。您看我以前,又要管孩子又要忙家务,还硬挤时间练字,结果字没写好,饺子也煮糊了,人还累得慌。”
后来社区办“年味书法展”,刘姐特意写了幅《饺子赋》,每个字都摆得像刚出锅的饺子,还在作品旁摆了一笼热气腾腾的饺子。来参观的人边吃饺子边看字,都说:“刘姐的字里有饺子香,吃着饺子看字,心里都敞亮!”
9. 临摹要像:小宇的“模仿秀翻车记”
小学生小宇练临摹,能把“天”字写成“夫”,把“月”字写成“日”,书法老师无奈地说:“小宇,您这不是临摹,是给字帖‘改名字’啊!要是字帖有脾气,早跳出来跟你理论了。”
小宇委屈地回家,趴在沙发上看模仿秀节目——电视里的演员模仿刘德华,连挑眉的弧度都一模一样,台下掌声雷动。妈妈走过来,指着电视说:“你看人家模仿,先盯着看半天,记住每个动作细节,才能模仿得像。你练字光盯着字帖看三秒钟,就下笔写,能写像才怪。”
小宇眼睛一亮,拿出字帖,把“山”字贴在眼前,盯了足足一分钟:记住中间的竖画比两边长半厘米,左边的竖画往左下斜一点,右边的竖画往右下斜一点。他试着写了一个,还是有点歪;又盯着字帖看了两分钟,手指在腿上跟着笔画画了三遍,再下笔时,“山”字突然和字帖上的像双胞胎。
可没过几天,他又“翻车”了——临摹“水”字时,光顾着模仿右边的捺画,把左边的撇画写短了,字成了“歪脖子水”。妈妈没骂他,而是让他模仿爸爸走路:小宇平时看爸爸走路总晃胳膊,可真模仿起来,要么忘了晃胳膊,要么晃得太夸张,引得全家哈哈大笑。
“你看,”妈妈擦着笑出来的眼泪,“模仿不是只学一半,得把每个细节都学到。练字也一样,要盯着字帖看全每个笔画的长短、角度,不能只挑喜欢的学。就像你模仿爸爸走路,只学晃胳膊不学迈腿,能走稳吗?”
小宇点点头,再临摹时,先把字帖上的字“拆”成笔画,一笔一笔学,再拼起来。期末书法考试,他的临摹作品得了满分,老师在评语里写:“小宇的字里有‘模仿秀’的认真,把字帖的魂都学来了!”
后来学校办模仿秀比赛,小宇特意模仿书法老师写字——连握笔时食指弯曲的角度都学得一模一样,逗得老师直夸:“你这孩子,不仅字写得像,连我写字的小习惯都学去了!”
10. 创作要活:老周的“阳台种菜写字记”
老周退休后在阳台种了十几盆菜,辣椒、番茄、生菜摆得满满当当,练字时却总照搬字帖,写出来的“菜”字像刚栽的小苗,没一点灵气。书法老师说:“老周,您种的菜长得水灵灵的,怎么写的‘菜’字死气沉沉的?是不是把字帖当菜种了,只敢按套路来?”
老周回家对着阳台的菜发呆:同一种生菜,种在浅盆里的长得矮胖,种在深盆里的长得高挑;同一种辣椒,种在向阳处的结得多,种在背阴处的结得少。他突然顿悟:“种菜得看盆大小、光照,练字创作怎么能只照搬字帖?”
当天他写“菜”字,用大笔在宣纸上写,特意把草字头写得像生菜叶子,宽宽的、舒展的;下面的“采”字写得稍窄,像菜的根茎,稳稳扎在纸上。写完一看,“菜”字突然活了,像阳台里那盆长得最旺的生菜,透着股生机。
可没过几天,他又犯了老毛病——写“果”字时,照搬字帖写得方方正正,像个硬邦邦的石头。他看着阳台的番茄,有的圆有的扁,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又开窍了:“水果没有一模一样的,字也不用写得和字帖分毫不差啊!”
他重新写“果”字,根据纸的大小,把上面的“日”字写得稍圆,像小番茄;下面的“木”字写得稍宽,像番茄的枝叶。写完后,他把字贴在番茄盆旁边,越看越觉得像:“你看这‘果’字,和我的番茄一样,各有各的样子,多好!”
后来老周的创作作品里,全是“菜味儿”——“禾”字像稻穗,弯弯的;“花”字像喇叭花,张着嘴;“草”字像杂草,乱中有序。社区书法展上,他的《田园赋》引得人驻足,有人说:“老周的字里有泥土香,看了就想去种菜!”
老周笑着说:“我这字啊,是跟着菜学的。种菜不能死搬硬套,得顺着菜的性子来;写字也一样,得顺着纸的性子、笔的性子来,才能写出活的字。做人也一样,别总跟着别人的路子走,得走自己的路,才能活出劲儿来!”
11. 耐心要足:小陈的“多肉练字持久战”
程序员小陈养了一窗台多肉,却总养不活——要么忘了浇水,要么一次浇太多,不到半个月就烂根。练字也一样,写五分钟就嫌烦,看见写歪的笔画就把纸揉成团,垃圾桶里的废纸比练字本还多。
书法老师指着他垃圾桶里的纸说:“小陈,您这不是练字,是给废纸篓‘喂饭’呢!多肉得天天照顾,字也得天天练,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小陈回家看着窗台上奄奄一息的多肉,心里不是滋味。他查了攻略,每天早上给多肉浇一点水,周末搬到阳台晒太阳,过了一个月,多肉居然长出了新叶。他盯着新叶突然想:“多肉长得慢,得有耐心;练字也一样,哪能指望一天就写好?”
当天他练“忍”字,写了十几遍都不满意,手都酸了,想把笔扔了。可看见多肉新长的嫩叶,他又拿起笔,慢慢写:起笔时轻轻顿一下,写宝盖头时慢慢往下压,写“心”字时笔尖轻轻往上提。写第23遍时,“忍”字突然有了味道——宝盖头像多肉的叶片,稳稳地护住下面的“心”,透着股韧劲儿。
从那以后,小陈把多肉放在练字桌上,练字累了就观察多肉:看见多肉长出新叶,就多写一页字;看见多肉有点蔫,就提醒自己别急躁。三个月后,他的字写得越来越稳,窗台上的多肉也长得胖乎乎的,连同事都夸:“小陈,你这字和多肉一样,都透着股踏实劲儿!”
有次公司项目上线,连续加班一周,小陈没时间练字,回来后发现多肉有点干,字也写得生涩。他赶紧给多肉浇水,重新开始练基础笔画,边练边想:“日子就像练字和养多肉,不能偷懒,一偷懒就会退步。得每天花点心思,慢慢积累,才能有收获。”
后来小陈在多肉盆上贴了张小纸条,写着“慢慢来,都会好”,练字本上也写了同样的话。看着多肉和字一起成长,他突然明白:耐心不是熬时间,是在慢慢努力中,等着惊喜长出新叶。
12. 初心要守:吴老师的“粉笔字与毛笔字的重逢”
吴老师教了三十年小学语文,板书粉笔字写得工整又亲切,学生们都说:“吴老师的字像小太阳,看着就暖和。”退休后他学毛笔字,却总找不到感觉——写出来的“人”字要么太僵硬,要么太潦草,没了当年板书的温度。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废了一沓纸,气得把毛笔扔在桌上。老伴劝他:“你当年教学生写‘人’字,怎么教的?不如去学校看看你的板书。”
第二天吴老师回学校,走进空荡荡的教室,黑板上还留着他退休前写的“人”字——撇画直,捺画展,末尾的顿笔像在微笑。他摸着黑板上的粉笔字,突然想起当年教学生的场景:“写‘人’字要先写撇,再写捺,撇要像人的脊梁,直一点;捺要像人的胸怀,宽一点,这样才算堂堂正正的人。”
回家后,吴老师拿出毛笔,像握粉笔一样握住笔杆,写“人”字时,想起当年教学生的耐心,想起黑板上的粉笔字,笔尖慢慢落下——撇画直挺,捺画舒展,写出来的“人”字突然有了温度,像当年的板书,像他教过的学生,一个个站在纸上,透着股亲切劲儿。
他把写好的“人”字贴在书房墙上,每天都要看一眼。有次老同事来做客,看见墙上的字,笑着说:“老吴,你这字又‘变回’板书了!还是当年的味道,看着就想起你上课的样子。”
吴老师笑着递上一杯茶:“是啊,我练了半天,才明白练字和教书一样,得守住初心。当年教学生写‘人’字,是想让他们做正直的人;现在练毛笔字,也该守住这份心思,字才会有温度。要是为了追求好看,把字写得歪歪扭扭,就像教学生时忘了育人的初心,本末倒置了。”
后来吴老师开了个免费书法班,教社区里的孩子写“人”字,还是当年教学生的方法:“写‘人’字要直,做人要正;写‘人’字要展,做人要宽。字写好了,人也差不了。”孩子们的字慢慢写得像小太阳,吴老师看着,眼里满是当年教学生的欣慰——原来不管是粉笔字还是毛笔字,不管是教书还是练字,守住初心,就守住了最珍贵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