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晨读感悟]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

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

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其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影子。

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很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聪明如你,一定可以看出: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差不多的态度肯定是行不通的。

那么,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

001.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学到更多的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就像一个一两岁的孩子,精力旺盛、对一切好奇,看、听、闻、摸,他会动用一切感官来认知世界。

而我们,就要学着像孩子那样学习。

002.懂得取舍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到完美。

所以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情,精益求精地去做;其他次要的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候广泛涉猎,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003.“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来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与理念。

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全球、成为传承百年的经典典范。

《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有声,无一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现在,你确定还要做“差不多先生”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爱秋的人, 都特别迷恋秋林古气磅礴的气象, 行走在枫树下, 仰头望见火红殷实的枫叶, 它们一片片铺盖, 遮掩住明朗...
    白乐随心阅读 2,415评论 0 0
  • 文|青鸟 我是一只 天上飞翔的鸟 你是一株 风里摇曳的草 不经意间 我的视线和你的眼触碰到 你在空气中舞蹈 看到...
    我是王雪花阅读 3,998评论 5 2
  • 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相濡以沫,分开了二者都会死。 以前一直没弄明白,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历史成就英雄。今天忽然开朗...
    关中人阅读 2,548评论 0 1
  •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绞尽脑汁在想我最爱吃的是什么啊?平时也不太爱吃小吃啊?这下作业可怎么完成哦?好愁人,突然看...
    Yoyo04阅读 2,890评论 2 3
  • 设置一个变量用来接收 之后就可以输出 lastLog
    Mr丶林阅读 6,20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