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1320)

第104回:诸葛亮三纛退曹兵       刘皇叔只身会川主(12)

      刘备出了涪关,拍马便回大营。

      庞统出帐接入,各自坐定。未及刘备喘息稍缓,迫不及待地问道:“请问主公此去怎样?”

      “备近涪关,恰遇我弟出关相迎。我等同至大堂入席,各诉衷肠。”

      “说些什么?”

      “我弟问我平生大略,我便从桃园结义讲到夺取荆襄。”

      “刘季玉说什么来着?”

      “我弟忽儿笑黄权、王累。”

      “因何发笑?”

      “我弟从张松之言,欲出关迎兄。主簿黄权落牙苦劝,从事王累坠城死谏,都说刘璋出关,必遭不测。今日一见,极言备之仁义。故而笑他二人妄相猜疑。”

      “主公可有话说?”

      “备知川中多贤才,况我弟懦弱无用,如此厚待于我,备便不忍夺同宗之地,心中忐忑,不觉滴下泪来。”

      庞统猛一惊:你怎么会当了刘璋的面哭的呢?真是做贼心虚。你这一哭,刘璋必然起疑,我们就无法取川了。追问道:“刘季玉可曾看到?”

      “恰巧被他窥着。”

      庞统想,真要命!又不是刘璋要夺你的荆州,当了他的面有什么好哭的呢?“主公便怎样?”

      “备情急生智,言道:只恨我等弟兄相见太晚。不然汉室天下何至于如此混乱。便被我搪塞过去了。”

      庞统暗笑:你是人世间明主,也是说鬼话的大王,骗骗刘璋这种无用之辈,倒也不须要动脑筋的。又问道:“还有事么?”

      “备见天色已晚,又恐言多失事,便起身告辞,并邀我弟来日营中相叙。”

      “他允了么?”

      “来日定来。”

      庞统听完刘备的叙述,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主公,西川五十四州,地广物博,能人贤土极多。若以五万之师取川,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尚难逆料。来日刘季玉到此,若依庞统之计,不消半载之期,即可平定全川。”

      刘备想,我总觉得你言过其实,做事不牢靠。刚发兵时,你便夸下大口,说道冲锋夺阵无人可及。如今又来哄我,要用你的计,半年可以平川。当然,你是我的军师,若是妙计,我为什么不听呢?“请教军师良策。”

      “来日刘璋来此聚会,本军师暗设伏兵,饮酒之时,将刘璋斩首。刘璋一死,群龙无首,西蜀必然混乱。我等先夺了涪关,再攻雒城,取绵竹,围成都。张松在城中闻讯,必为内应,送出城关。主公得了成都,平定其余各郡,岂非不费吹灰之力?”

      从今天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庞统与诸葛亮的政见不同,也可以从比较中观察到庞统的不足之处,远不及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诸葛亮深知曹操占据京城,得了天时;而孙权据长江天险与天下抗衡,得了地利;则刘备两者皆无,只能广布仁义,收服人心,得人和。天、地、人各得其一,方成三分鼎足之势。

      在进西川这个问题上,他一再主张进取,反对攻伐。因此更不能杀刘璋。倘若一杀刘璋,必然造成人心离散的局面,而贤能之士也会纷纷投往他处。空得虚地,何能持久?

      而庞统凭着一己之见,一则为了表现自己,二则急于求成,不惜大动于戈,欲以强兵压境,攻伐西川。倘然西川早有提防,将刘备等人围困,必将全军覆没。即使竭尽全力攻入成都,也肯定伤亡惨重,更难收服人心。而刘备一向被人誉为仁义之君的金字招牌,也将毁于一旦。

      当然,刘备对诸葛亮远见卓识是十分理解的,而对这种得一地而失天下人心的事,他决不会做的。现在听得庞统要席间斩刘璋,立即唬起了脸,一看就知道不赞成这种做法。

      因为刚才已从刘璋那里听到了黄权、王累等人的谏劝之言,说明川中有识之士大有人在。况且,还未得一险要之地,却先斩杀同宗兄弟,这在良心上也说不过去。

      因此刘备把双手乱摇:“军师何出此言!璋与备乃是同宗弟兄,且璋又无过。欲取他人之地,再致他人于死命,此不仁不义之极也!备一向仁义待人,颇得天下人心,岂可作此勾当,备断难从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