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忙忙碌碌,所幸付出终有回报——先生的画展圆满开幕,办得相当成功。
撤展要等到二十日,间有一个礼拜空余。那就进川吧,感受一下巴蜀之地的风情与韵味。
行程订好,第二天便动身。第一站是广元,嘉陵江入川的首座城市。
这地名于我原本陌生,若不是特意搜索,恐怕永远不会知道——广元,竟是武则天的出生地。皇泽寺、千佛崖,都与她渊源深厚,更有剑门关、昭化古城诸多名胜。
一到广元,气温明显升高。直奔昭化古城,只因有师兄说:“城中有昭化砖,相当精美。”
漫步古镇,宁静祥和,游人稀疏。阳光穿过百年老树,洒落一地碎金。高大的三角梅开得正盛,浓烈的玫红与浅淡的粉色在光中交映,熠熠生辉。
至于古镇本身,大抵未脱那几种套路:古街、老屋,卖小食的、酱料的、糖铺的,还有餐馆与民宿……大都雷同。
简单一碗米粉作午餐,向店家打听汉砖博物馆所在。一路寻寻觅觅,问至一位老先生面前,却怎么也听不懂方言。正迟疑时,一转身,竟看见指示牌。
博物馆藏得极隐蔽,本以为闭馆,正要离开,那位老先生却跟了过来,笑眯眯掏出钥匙:“一人十元,可以参观。”
馆不大,陈设却极精巧。虽尚在建设中,已颇有看头。
那些汉砖纹样简洁、图式独特,一眼便能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审美。因多出自昭化一带,本地人称之为“昭化砖”,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存证,更是触摸两汉与三国文化的有力实物。
昭化古城被称为“活在地上的三国古城”。老建筑、千年树,都在无声地记录那段铁马兵戈、论谁是英雄的历史。
离开昭化已是申时。入城区安顿休整片刻,再赶赴千佛崖。
夜幕垂落,南河畔灯火阑珊。临水而坐,点几道地方小菜。太和鱼香嫩鲜美,对川菜,我从来毫无抵抗力。
就着南河水色,吹着蜀地晚风,再来一杯冰啤,有好友闲坐聊天。
这日子,何止惬意,简直奢侈。
次日清早,太阳早已高升,热气隐约蒸腾。
出门闲逛,住处旁有个接地气的早市,摊贩沿街摆开,满目新鲜:野菌子、玉米、新核桃、各式当地蔬菜,水灵鲜活。
每至一地,总爱逛菜市场,这里烟火气最盛,也最见地方脾性。随手买了些西红柿、秋黄瓜和大枣,带着晨露的清气。
日上三竿,才动身前往千佛崖。路程不远,只十几分钟。
千佛崖坐落于嘉陵江畔,是四川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在长约四百二十米、高约四十米的崖面上,佛龛密布,层层叠叠多达十三层,现存九百五十余窟、造像七千九百余尊。
这些佛像虽历经风霜,仍可见当年气象。从北魏至今,沧海桑田。
有些窟内雕刻精美,衣纹流转、色彩古雅;有些风化严重,仅存轮廓,反而更显质朴天真,像极了国画中的大写意,以意驭形,直抒胸臆。
其中一尊,据说是仿照武则天容貌所造,面容宁静祥和,望之令人心安。
有些体验,终究须亲身立于其间,才能感受那种穿越千年的恢弘与苍茫。
行走于路上,不只为看风景,更是为与文化照面、与历史对话。
不必匆忙赶路,不必慌张打卡,静下心来,慢慢走、细细看。
重要的不是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景,而是在这途中,我们如何被点亮、被改变。
那些行过的山水、写过的风月、记录的生活,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当下即可快乐,当下已是最好。
下一站,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