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今天无意之间,刷到一则视频,一名高中生写的一篇手机作文,点赞量超十万,我好奇读了起来。不防大家一起先阅读全文。
我真的舍不得买一万元的手机,真的,因为我终于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了。
前几天,我跟我妈妈大吵了一架,原因特别简单,甚至有点俗套——就是我想在升学之前,把之前的旧手机换成新款的苹果手机。因为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用了,平时把苹果logo一亮出来,好像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特别有面子。但是我妈妈听到我这个要求,就回了两个字:“不行。”
听到这个回答,我当时一下子就炸了。我觉得她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在朋友面前怎么抬起头?于是我一气之下,用了最幼稚、也是最伤人的方式——绝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赌气不吃不喝。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简直是全世界最委屈的人:我的家庭为什么这么普通啊?我的爸妈为什么不爱我啊?
就这样僵持了一整天,之后还是我妈妈松了口,但她有一个条件:就是她只出七成,剩下的得我自己挣。至于怎么挣,她提出来一个方案——跟我还有我爸爸一起去拉货挣钱。
那我当时心里还想:拉货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开车搬点东西吗?他们干了十几年,不也就这样吗?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新手机拿在手里的那种炫酷了。
结果没想到,第一天就被现实狠狠“扇”了一个耳光。
凌晨四点钟,我们就要起床。我睡得正熟,直接被我妈妈从被窝里面拽了起来,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后来上了家里那辆小货车,我才明白:原来白天市区里的车非常多,货车很难通行,所以所有的活都得抢在凌晨去干。而这趟路程,我们要开百十公里,去外地拉最新鲜的西瓜。
凌晨的路,黑得吓人,只有车灯能照亮前方一点点路。我爸全程紧紧盯着前方,连收音机都不敢开,就怕分神;而我则困得不行,在副驾驶上一直打瞌睡。后来一次颠簸让我醒了过来,侧头一看,就看见我爸为了清醒,拿起路边的矿泉水,直接把冷水往脸上拍打。就那一个动作,我当时鼻子一酸——原来“拉货”这两个字背后,还压着“安全”这么沉的一座山,而我爸就这么一声不吭扛了十几年,从来没有怨言。
坚持到了产地之后,我才明白,我想象中的“挑瓜”场景根本不存在——到了这个地方,就是“战场”。车刚一停稳,我爸妈几乎同时跳了下去,百里加急似的往前跑。我爸根本不是平时那个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他挤进人群里,声音又急又响,几乎是吼着在和人说话,就是为了抢到最新鲜、最扎实的西瓜;而我妈妈在他身旁,一手翻瓜、一手敲打,眼疾手快判断哪些值得抢、哪些不能要。他们俩根本没有交流的时间,却配合得像同一双手。在这么多年、这么多人的混乱场面里,他们像抢决赛入场券一样,拼尽全力去争这一车最好的西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不是在挑瓜,而是在为我们这个家抢时间、抢机会、抢那一点点更好的可能。
然后就是最辛苦的环节:搬瓜。当时车厢热得像蒸笼,一千多斤西瓜要一个一个搬上车。我才搬几十个,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t恤衫湿得贴在后背。我回过头看我的爸妈,发现他们还在一趟一趟往回搬,汗顺着脸往下淌,速度却一点没慢。就那一个瞬间,“拉一趟货”这个我原以为轻飘飘的词,突然变得好像比所有瓜加起来都重,狠狠砸在我的心上。
等到中午,好不容易把西瓜拉到市场,我自以为终于能歇一会儿了,结果人一波一波地来:“老板,这个瓜甜不甜?”“老板,便宜点行不行?”我手忙脚乱,忙得头昏脑胀。有一个阿姨为了五毛钱零头,跟我整整磨了五分钟。我被磨得实在受不了,就说:“行行行,这五毛钱我不要了。”当时我觉得自己还挺大方,没想到我妈赶紧走过来,等人家走了之后,她拉着我的胳膊,特别小声地说:“这一车西瓜,一个也就只挣几毛钱,你这一下,咱这一个瓜就白搬了。”我脸上唰的一下就烧了起来——不是太阳晒的,是羞耻。我对旁人那点自以为是的大方,践踏的不是五毛钱,而是我妈妈一点一滴砸在地上的汗。
后来很多人要买半个西瓜,我就自告奋勇,想自己拿刀帮忙。结果没切几个,手一滑,直接在手上拉了一道口子。我妈当时吓得扔下所有东西朝我跑过来,抓住我的手,着急地找各种东西给我包扎。她低头那一瞬间,我看得特别清楚——那是我第一次仔细看她的手,那根本不像一个女人的手:满是老茧,指甲缝里有洗不清的污垢,还有密密麻麻的伤痕跟裂缝。我当时心里一揪,脱口问她:“妈,你们每天这么累,还能乐呵呵的吗?”我妈也没抬头,只是轻轻地回了一句:“干活嘛,哪有不受伤的?累了也总不能挂在脸上吧,怕影响你心情,惹你不开心。”
“惹你不开心”这五个字,就像一根钉子,把我死死地钉在原地。我突然想起来,前不久我还因为他们下班回家脸色不好看,冲他们大吼:“你整天摆着个脸色给谁看?我欠你的吗?”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想过,他们不是不想笑,是累得笑不出来了。而从我吼完的那天之后,他们好像真的没在我面前露出过疲惫,每次回到家,脸上都挂着笑容。我那句话像一把刀,把他们最后一点喊累的权利都剥夺了。
那天我们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半,我累得瘫在马路边,感觉身体像是散架了一样。而我妈妈坐在路灯下,把一沓一块、五块的零钱,一张一张数了好几遍,然后特别高兴地转过头来对我说:“儿子,今天生意真好,我们挣了371块钱呢!”那一刻,她笑得特别开心,汗水把头发粘在脸上,那些白发在路灯下显得特别刺眼。我看着她的笑脸,再看着那堆零钱,眼泪差点掉了下来——371块钱,还不够我和朋友吃两顿火锅,却能让她高兴得像中了奖。
我妈妈最终还是把那笔钱转给了我,可我盯着屏幕,发现那串数字烫得厉害,几乎是颤抖着把钱退了回去。因为我发现,这钱我花不下去。
这场“手机争夺战”,我输了,但也赢了。我输掉了一个轻飘飘的虚荣,却赢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懂得”——爱不是我们理直气壮索取的底气,而是真正看见父母的不容易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心疼和体谅。
我以前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但在那盏路灯下,我真觉得自己挺混蛋的:我能写出漂亮的作文,却说不出一句“谢谢爸爸妈妈”;我能算出复杂的数学题,却算不出一部手机背后要流多少汗、熬多少夜。
最后,我想骄傲地说:我妈托举我的方式,一贯沉默,却无比坚实。 读看完这篇文章,作为一名十岁男孩的母亲,我感触颇深,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儿子为了买一部手机,问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教,也没有道德绑架,而是让儿子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手机。就是这一次拉货,从早起,开车,挑瓜,搬瓜,卖瓜,回家,一整天的劳动,让儿子深刻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易。 文中的父母,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报酬,支撑着这个小家。即使再辛苦,他们也是乐观面对,没有怨天尤人,再苦再累,回到家,永远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儿子。而儿子通过这一整天都劳动,看到父母辛劳,他也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懂得了心疼和体谅父母。 这是家庭教育中很成功的案例,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我觉得我们工薪阶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同时,更重要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明事理,有责任心,爱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