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艺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文依据 Xdite写的《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进行的实践。

Step 1:这本书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书名:《深度学习的艺术》。作者:彩铜。

我最想要在书中得到的一个解答:如何有效的学习。

问题的动机:读了忘,读了不知道怎么用?。

Step 2:30分钟内摘出16个关键字

16个关键字:思考、长时程问题、问题导向学习、元问题、解码、归纳、操练、把知识当作技能来学、调用

Step 3:没有思考的阅读不叫阅读

应该怎么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去思考以下问题:关键词是思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读了书,记不住,用不上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思考什么呢?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我们无法用未知解释未知,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已知识的基础。就像无法直接学习高数一个样,只有具备一些核心概念后,才能学习新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多问自己针对我们当前学到的知识能用在什么地方,还能用在其它地方吗?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可以了解?书中提到的概念还有不清晰的吗?真的清晰了吗?这些概念书中是怎么用的?这样用合适吗?还能用在其它地方吗?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非常特别,这是一个长时程的问题,貌似很多问题都可以是长时程问题,比如怎样学习才能更高效,怎样才算是有效的沟通,怎样长期持续的成长。把这些问题在脑子里留下深深印记,在这些问题的指引,我们会寻找和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让我们主动探索更广的知识边界。进而拓展知识范围,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之塔不断的建构。

当我们不断的反复问一个问题或相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挖掘更深层更本质最底层的关联,为打造知识体系,达到融会贯通打造基础。元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贯性,元问题就像一根根富有韧性的细线,帮我们把各种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串在了一起,使散落的砂砾变成一串串富有光泽的珍珠项链。

Step 4:理解不是阅读的终点

阅读就是对书的解码。解码不等同于理解。所谓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就如同经常说的懂得了那么我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只是对他字面的理解。而解码不同,对一本书的解码最起码要问这三个问题:

1、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手法)。对我们来讲,善于对书进行解码决定了我们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解码的主要思考途径: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归纳可以从众多现象中寻找背后的规律,而延展则要复杂的多。这就好比参观一座非常具有美感的建筑,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座建筑之所以美的原因,总结出一套令建筑具有美感的设计方法。可是,如果反过来,告诉我们方法,让自己建造一座美建筑,那就难了。归纳总结的缺点是它造成了信息的减损。延展的好处在于可以假设放在另外场景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能用。我们往往会记住这样的文章,“给出一个具体问题的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思考过程”。这样的延展更容易找到事物底层规律。

Step 5:把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

把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这就如同学习驾驶技术一样,需要多用,才能熟能生巧。

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书写是更好的思考。我们在阅读是时,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纳入常常满足于从一个浅表的层面去理解它们,但当我们写作时,即输出时,就需要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对知识进行解码,重构,组织,做到清晰的表达。

写作可以获得反馈,如果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就很难发现错误,导致无法校正错误。

写作,是对知识的调用和提取,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写作,它使我们不再固守书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记忆,而是让我们赋予知识已灵性,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知识是拿来用的,抓住核心问题,不断的探寻其本质的规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阅读,阅读过程思考它说了什么?它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我还能用在其它地方吗?用,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三期第十八更 学号18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