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润艳重一抹红

                                                             作者|浅喜 微信|浅喜

                                                              配图|网络 编辑|纪昕


剔红

雕漆

上次我们讲了大漆的前世今生。然而,漆器家族源远流长,又岂止大漆一棵独苗。

你是不是一直以为,漆的存在感是刷出来的?没错,但这为家具穿衣戴帽的配角功能,只是漆的出场方式之一,人家其实也是可以有三维立体的存在的——不用刷,用刀!雕!这就是浅喜今天要说的雕漆工艺,响当当唱了千年的主角儿!


                                                                                      壹

                                                                                  工艺繁

雕漆,又叫剔红。作为中国传统的漆器工艺之一,其技法远在宋元时期已经成熟。它的基本工艺是这样的:先做好金属或木头胎型(也有用脱胎的胚型),再髹漆(以漆涂物)上几十甚至200遍,在漆层未干透并达到一定厚度时(记住一定要没干透哦),描好画稿,然后雕刻花纹图案。

(明中期 剔红桃花小香盒)
(明 剔红岁寒三友图圆盒)
(明 剔红孔雀牡丹纹圆盘)

漆没干时软软的,呈牛皮糖状态,任你如何“千刀万剐”,都是一副绕指柔的模样,想多细腻就能多细腻。但是,绕指柔对手艺要求很高,错刀也是不好修复的。手艺不行,绕指柔会反过来欺负你。故行内一直流传“下刀无悔”的说法。一丁点的失误,或许连日来的辛苦毁于一旦

(明 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



                                                                                     贰

                                                                                  品种多

雕漆成品的市场和艺术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器形、漆色、漆厚、雕工等诸方面。由于最常见的成品多为朱红色,故以“剔红”代指

(明 剔犀花叶纹印盒)
(明 剔红花卉盒)

实际上,剔红只是雕漆的一种,也俗称红雕漆或雕红漆。根据漆色及髹漆工艺手法的不同,雕漆还包括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曾经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一个“剔”字道出了剔红的繁工精艺,更道出了中国文字的奇妙传神。


                                                                                   叁

                                                                               门槛高

由于雕漆工艺极尽精美,且雍容华贵,所以自明朝以来,尤其在清代备受皇室宠爱。因为工艺上极其耗料费时,后期雕刻技法又极难掌控,所以其精品的制成基本要依赖皇室与巨贾殷商不惜工本的投入

清代皇室不但大量征购民间佳作,还在宫里造办处下设专门制作剔红的部门负责御用品的打造。


                                                                                           肆

                                                                                       成网红

当下,雕漆的传世佳品大多来自明清皇室的收藏。随着国力的兴盛和传统文化复兴,近年来剔红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每年国内外重大的收藏界拍卖会上,不断有夺目的精品现世,倍受大众热捧。

其价格的飙升势头已使其成为漆器类的网红。同时,市场上各种用剔红工艺制作的,设计上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饰品和器物也在日渐普及。

                                                                       ----   THE  END   ----

                                                                        文章均由浅喜原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禁止商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