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北方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感觉一年四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小时候看新闻联播,总期待随后的天气预报,结尾时总是会特别注意一下海南温度的数字。尤其是在冬天,我在零下十来度的寒冬,能看到同时间是30度的气候,总是不免的有一阵羡慕。
关于秋天的记忆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因为我家的秋天并不是特别的友好,印象里对它深深的怨念就来自于小学的时候要做值日生扫校园,秋天的落叶总是落个没完,清扫难度会比其他季节难度增加许多。而秋天开始,大风就越来越多,夹杂着尘土,混合着连绵秋雨…诸如种种,总是盖过了书本里对“秋”是收获的季节的感知。而且秋天到的时候,我喜欢吃的西瓜就要和我阔别了。小时候并没有这种便捷的物流,所以水果都是只能吃当季的。而秋天是苹果和桔子当道,吃多了也就不太爱吃了。
不过,人的成长印记是不受意志为转移的,自己所经历的总会在自己的感知中埋下一粒种子,它就那样存在在自己的“历史”中。而沉淀在那里,自然会有它存在的道理。
没想到最近的几年,却真的生活在了小时候向往的常年30度温度的南方。没有季节概念的地方自然而然会带给自己新鲜。但是呆久了,那颗埋在自己历史里的小种子就会发芽异动了。但是谈不上是因为喜欢秋天和冬天,但是发自本性的,会有那么一点怀恋,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发酵”了。
这次有机会能抓住秋天,很是满足。毕竟秋天,还是很容易稍纵即逝的……
我在周内的时候决定去寺院里做义工,我不敢说自己是去禅修或者说去拜佛,毕竟自己从来不懂,不过也一直心怀敬畏。
寺院坐落在山里,偏僻,暗隐于世。能找到这片净土,感觉已经是一种福分。
时值秋日,难得遇到晴空万里。秋的色彩镶嵌在宁静中,随手一拍便是风景。以前觉得秋是萧瑟的,而眼前的秋,是生机勃勃的。怒放的红,温婉的黄,纯粹的蓝,色彩交织,点缀了苍穹环宇,净化了心智神情。
有幸的是,我和师父在两天时间里有两次深入的交谈,不敢说能参透师父的指点,但且明了因、缘之理。
都说佛门净土,寺院周边的树木是最火烈的。我在清扫院落落叶的时候,不时能遇到途行经过的路人,他们大多都会驻足赏红叶,而我也会时不时的帮他们拍照,留存美好瞬间。
环湖而行,可以感知到久违的空灵。其实我见过的美景并不少,但是能产生人景共鸣的情形并不多。这种湖景带来的恬静和纯粹,可以瞬间吞噬一切杂念。回想起大概在六年前到访西藏的纳木错,曾有同样的震撼。而如今,迎湖而立,珍存和感恩这种久违且熟识的感受,有感而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何为始,何为终,又将成为关于时间和生命永恒的思考。
小沙弥的雕像在院落随处可见,除了色彩斑斓的树木,也有一些结果子的果树。修行之人乐呵呵的给我讲,你看,路过的人又给小沙弥找乐子,不过放到头上不是又给他增加了负担吗?随后她哈哈一笑,去把果子安稳的取了下来。可是第二天我去清扫院落的时候,又发现了小沙弥的“负重”。我想,也许这是一种奖励吧,毕竟是秋之硕果。而我拍完照片之后,我会觉得,小沙弥怎么感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沙弥并不是两个没有生命的雕塑。
水,亦然。清澈的湖水上漂了一支枯叶。这不正是岁月如水,生命如歌么?
我晚睡是很不好的习惯。很不巧,我在的那个晚上没有晚课课程,再加上手机网络信号不好,就穿上最厚的衣服,去院子里看星星。说起星星,那真的是小时候的记忆了,长大后回到家里能看得到天空的月亮已经是感恩戴德,而在南方可能是因为太热了,也就很少有仰望星辰的心境。
我拍了一张星轨照片,反复曝光大概30分钟。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但是当我看到照片的时候,还是很欣喜。我兴奋的是因为我看到了星星移动的轨迹,而转念一想,哦,这30分钟在画面里只有大概0.5CM的移动,应该是我在地球上转动的距离。
仰望星空,不是感知美,而是感悟“空”。
短短的一天半的安排,说实话,就是走马观花。与其说是当义工,不如说去给寺院添麻烦让师父照顾我。可是对于无心成行的我来讲,收获和启迪却大大超乎我的预期。一些心结我也并不着急解开,庆幸的是,当有一个新的角度出现时,那即便是心结,也会是一个美丽的蝴蝶结。
我庆幸能得到点拨,更有幸的是,在临别时得到师父赠与我的书。所以,我说,要惜缘。
正如我对秋的概念,不管孩童时期对它的印象如何,它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未来某个时间联想的概念起点。庆幸的是我能在28岁可以再次感受到不一样,却是更好,更绚烂,更火烈的秋景,实则也是对十几二十年前的呼应。所以,因和果,总是会产生关联。而因果之间,其实就是我与世界的“缘”所带给我的引导指向。
我知道这次文章可能写的又云里雾里了。照片应该会有人喜欢,不过作为摄影者,不同于以前拍到照片的欣喜,这次的拍照的用心程度多少退居了次位,毕竟这个秋天,因为禅意,而美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