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病毒星球》有感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把自己看成是高等动物,企图了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甚至还跑到了月球,企图了解整个宇宙。确实,人类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但是在有一种生物面前,我们是无知的,这就是病毒。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得主、知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这本书中写道:“早在40亿年前,地球就已经是一颗“病毒星球”。如今,生物呈现出的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病毒,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也有1/10是在病毒的帮助下产生的,地球温度也与病毒活动息息相关。”提到病毒,人们总会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感染。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病毒与人类沾亲带故,甚至说病毒“创造”了人类也不为过。
一.病毒的特点:小、早、多、广
病毒属于微生物中的微生物。他究竟有多小呢?人类发明显微镜以后才能看到它,这是毋庸置疑的。假如你把一粒盐洒在桌上,现在看着这个小颗粒,它的一条边上可以挨个排下10个表皮细胞或者100个细菌,至少1000个以上的病毒。现在你知道它有多小了吧?
病毒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60多亿年了,而人类在地球上存只存在了几百万年。除了细菌,病毒比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要古老,人类在它面前更是小字辈儿。它入侵过细菌、动、植物、海洋、把他们体内的DNA遗传物质带入到各处。
病毒的数量非常多,正常的一个指人的指甲上大约有10万个病毒。

病毒无处不在,是人类动物植物从未涉足的地区,地方也有病毒。作者写了一件事情:墨西哥西卡奈卡山脉地下300米深有一个水晶洞,这里从来没有来过人,也不会感染什么病毒,事实上洞里甚至连一条鱼也找不到,什么生物也没有,这个神奇的洞穴在几千万年间一直与世隔绝,仿佛是生物圈外一个独立的存在,然而在2009年,加拿大科学家萨特尔到访此地,他把从水晶洞里的水带回来放在显微镜下,结果他发现了大片大片的病毒,每滴水里至少有2亿个病毒。
科学家不仅在动植物体内,在海洋里、在土壤里、在冰冰块中、甚至连云、雨、雪等都发现了病毒的踪迹,甚至在我们健康人的肺里也存在100多种病毒。很多病毒潜伏在我们的身上,等待着时机,的可能潜伏一辈子,有的可能等待宿主的身体出现一些缺陷,就开始发动攻击,与宿主同归于尽。病毒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只要是你所到、看想、所看之处皆有病毒。
二.病毒带来的传染病
在2018至2019流感季中,共有440万人感染,3500人死亡。而在2017至2018年流感季中,共有2100万人美国人患上流感,6.1万人因此丧命,为十年来最高。
在近些年来暴发的传染性疾病中,埃博拉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对其的恐惧都源于较高的致死率。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已知最致命的微生物之一,一旦感染,病死率最高可达到90%。
提起这些病毒足,就名字而言就足足让人不寒而栗,自然科学家在他们出现的时候积极的研究对策,研发疫苗,但是,虽然暂时控制住了疾病,但是病毒根本没有走远,它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不想再硬打仗了,暂时潜伏下来,等待更优化的后代,更强大的基因来对付宿主。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埃博拉病毒疾病已经爆发过25次。
2013-2016年在西非肆虐的传染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全球范围总共导致超过28500人感染,11300余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约为50%,在部分非洲疫区死亡率甚至高达90%。
今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5月2日17:30全球累计确诊3421132例;死亡240962例。(以上数字资料来自网络)
小小的病毒的致病性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但它对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危害甚至超过一场人类之间的战争。
三.如何预防病毒?
勤洗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策,勤洗手可以杀掉我们手上的绝大多数病毒,防止病从口入。不一定,我们是把是把病毒吞进了口中才会生病,有时候我们会用手揉眼睛,用手摸鼻子,这些都可能让病毒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的鼻腔内,再通过细胞进入体内,达到肺部,这里是病毒最舒适的温床。
戴口罩。有相当一部分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戴上口罩会把病毒挡在外面,因为病毒在空气中单独存在的时间不长,必须依附在物质上面才能生存。我们的鼻腔也会黏住这些病毒,和产生分泌物一起把病毒清理出去。
诱变物质。病毒潜伏在人体内,大多数时间会和我们和谐共存,不会让我们出现症状,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会疯狂复制,让人发发病。比如,一些化学毒素等,会打破人体微循环的平衡,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健康饮食和工作的环境。
增强体质。要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持精神愉悦。精神上的健康和信心,非常的重要。
注射疫苗。提前让人体产生特定免疫力,当病毒当病毒进入人体的时候,人体就能识别这种基因,能调动免疫系统精准打击。
四.病毒的益处
训练人体的免疫系统。科学家研究表明,孩童时期感染一些相对无害的病毒和细菌,得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年长之后因为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过敏和克罗恩病(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病毒训练免疫系统,这样未来遇到一些小刺激,免疫系统就不会过度反应,可以养精蓄锐去攻击那些真正的敌人。
吞噬细菌,治疗疾病。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那个时候得益于显微镜的发现,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看见了病毒, 能清楚地看到病毒能把大肠杆菌杀死,这样的一些病毒叫噬菌体,噬菌体会在大肠杆菌表面钻个洞,把自己的DNA喷射到大肠杆菌细胞里。当时,医生开始用噬菌体给病人治病,一战期间,当士兵从痢疾或其他疾病中康复之后,他们粪便中的细菌体的量会增加,德雷医生甚至亲自吞下一些是菌体,看看是菌体会不会让自己得病,结果发现人体成功的消化了噬菌体,接着把噬菌体注射到皮下,同样没有致病,他确信噬菌体是安全的,于是开始给病人使用噬菌体,治好了痢疾和霍乱,但是它毕竟还是活病毒,直到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抗生素,人们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等疾病。如今,我们利用病毒来治疗细菌等疾病,已是常事。
病毒是健康的敌人,但随着科技发展,病毒也成为研究生命活动的工具,更多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比如,医学界利用病毒研发出多种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刺激肌体产生抗体,如百白破制剂、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利用噬菌体病毒治疗细菌性疾病,或消灭致命性抗药细菌;将病毒制成精确制导药物,特异性攻击癌细胞;基因编辑技术中也常用病毒作为载体,引入新基因片段。截至2018年6月,70%以上临床试验中的基因药物载体为病毒。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更多认识病毒,不仅认识到它的危害,更会认识到它与我们共生共存的关系,与地球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更好地与病毒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