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中国,开办了不少艺术院校、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美术专业艺术生每年参加高考的大几百万,为什么出不了一个大家,概率太低了吧?
对比国内和国外艺术发展史。在照相技术崛起之前,当然照相一开始也是为绘画服务的,画家是一门职业。中世纪之前广泛服务于宗教,后服务于贵族。总的说来,艺术要有市场,有人供养,才能出精品。再看国内历史,古往今来,国内艺术造诣高的大家大多士大夫名流,绘画只是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这种观念至今影响国人,现在的老干部们退休了总爱涂抹几笔国画,这比打麻将高雅多了。国人没有把画家当作一门职业的习惯,大概画家多潦倒的想法根深蒂固。
再从市场需求分析。在国外,画是一种商品,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意味着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技艺的比较和提高。在中国,画的好不如吹的好,画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其性质和兰草、普洱茶一丘之貉。只要有投资和包装,画成屎都有人接盘。
再从审美习惯上分析。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牙膏,虽然笨拙但很努力地去表达牙膏的几何形态和透视关系。在简书上,我经常看到的都是各种简笔画和毫无体量的线描。西洋画审美体系注重的是物体的成因和关系,为何会有光、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为什么物体会是三维成像。中国人喜欢意境,几只虾玩弄一片水草,几笔勾勒,活灵活现。虾的空间关系呢?水草的体量感呢?水的折射关系呢?
再说教育体系和环境的关系。徐悲鸿当年留法时,素描画的非常好,当他把西洋画的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来之后,他的作品再也没有超越曾经在法国时的成就。原因除了当时国内的政治气候,还有就是没有了在法国的学习环境。环境有多重要,在佛罗伦萨,随处可以拜读到大师的作品,学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一件事。
虽然说了那么多学习环境恶劣的话,但有一种执着和向往依然在坚持绘画的人的心中。绘画多美好啊,人为什么要绘画,因为我们永远都向往美好。一个会主动去画画的人,必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致每一个正在努力的人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