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在我看来,本质相同,就没有本质区别。
1岁的娃、10岁的儿童、20岁的少年、30岁的青年…他们的本质是什么?都是人。那本质还能有区别吗?本质是一样的,不会有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形式,例如外貌、喜好、职业等。
这和管理多少人是一个道理,你都是在做管理,管理就是讲效率。既然说了本质一样,就不要再寻找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区别。先搞清楚这个基调。
其次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讲得凤舞九天的,我觉得真是奇怪。
管理者是有实际管理幅度的,一般合理的管理幅度是5~7人,这既受限于人的精力,也是整体效益的要求。
百人、千人、万人,你不是自己亲自管的,是通过你的直接下属、副手去分支下去进行二次、三次、N次管辖,所以这里讨论人数不同的管理场景,其实只是在讨论不同形式下管理效率的问题——是形式差异。
所以,请明白,你管来管去其实就那么几个人,他们才是管后面一层一层的人的。
搞清楚这一点,你在不同场景(例如人数规模不同)下的管理思路和策略才真正明晰出来。
不同人数规模的管理是通过不同工具来落实的,优秀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这套工具,使之适应现状、走向未来。
到这里才轮到讲区别。
我们不来一套一套理论化的东西,用一个有趣的场景来聊聊:你站在一个地方无法走动,要用手去拿眼前一个苹果。一开始手指触达,马上拿到;但超出你的手臂长度的你就拿不到了,你会在手掌上套一个机械爪子,手指传动,机械爪子相应动作去拿,这时候能再拿到十几厘米外的苹果。但更远的呢?你只能一层一层地套爪子,然后越来越凸显一些问题:
1、爪子是不是套牢了,否则松脱了就拿不到苹果了;
2、爪子上每根手指是不是都卡对位置了,否则我手指动,到末端时那爪子手指不动,一样拿不到苹果;
3、我手指动了后,要多久才能传达到末端的机械爪子上?若要隔一天半日的,苹果都被抢走了;
4、远端爪子拿到的苹果怎么送到我面前,毕竟那么远;
5、送到我面前的苹果会不会被损坏了,毕竟爪子未必关心它是否完好,只关心有没有交到我手上;
6、这些爪子是人工智能爪子,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让他们安心、专心地套在我这么长的苹果抓取系统里面呢?
7、……
这时候,管理者要看的就是这套传动系统会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其实也不特别神秘:利益分配问题、信息传达问题,和组织生命力(就是补充、维持足够的爪子)的问题。
总结
我认为对管理的思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个问题其实挺能激发人的思考的,为题主点赞。
顺着上述的机械爪子的例子,我认为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你能真正操控的只有自己的手掌(那么几根手指),随着组织规模扩大,想办法解决套爪子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切莫离开了管理的核心:效率,那么很多问题虽说未必迎刃而解,但起码不至于毫无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