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了几年,现在高考结束了,怎么着也要总结一下心得吧,这不,我就用抄锅铲的粗糙双手,敲打键盘,回忆一下这过往的几年吧!
首先教育的底层建筑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父母。孩子的世界观都是建立的在父母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父母的格局和底蕴,确实是教育及其效果的千差万别所在。然后负责任的家长充当的角色是教练,有教练和没教练差别很大,水平高低也差别很大。大多学生的智商及其学习方法都是一样的,这时旁观者的决策就是拉开差距的关键。高考的最大感想就是,看起来是学生在努力,其实发功的是家长。个别除外,比如那种外县住校生,确实令人佩服。
影响学习成绩的最大不良因素,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之外的孩子内部的综合系统建设。这届的高考生高中三年,及其恰巧的和千年一现的疫情打了个照面,学习秩序无法避免受到影响,连学习方式也多次变成线上授课。其中学生的心理无疑也受到冲击,且不说小孩,在最危险的时刻,大人们也是战战兢兢。但是,疾风知劲草,一批及其强韧的学生也凸显而出,无论发生什么,成绩非常稳定,没有任何波动。这就是神秘的综合系统建设。这就是强悍的内核。没有波动一方面是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从小爱的灌溉,爱与陪伴非常宝贵!
口号式鸡汤式鼓励并不减压,有时会起反作用。比如临近高考,学习的超级大屏幕,每天一句口号,时刻提醒临考多少天,红色的条幅到处都挂满了,学习应该是学校教育之一,而不是唯一。还应该有体育,艺术等等。过分的强调会加重学生对成绩的心理比重,绷紧的教育并不高级,保持松弛感才高级。
让人产生对抗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知识的吸纳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有绝对优势。但是对抗就绝对学不好。因为对抗破坏的是学生的心理层面,影响的人的状态。学多学少都可以慢慢补习,影响状态就会形成内耗,不及时纠正,会造成全面的停滞。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达,也是对人全面的通达观察与洞悉。老师的水平体现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