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诗写久了,会觉得一草一木皆关情,会用心地去感受自然的美,生命的美,每一刻,只要走出房门,任凭门外是三尺阳光,是潇潇暮雨,还是狂风骤雨,在我眼里都是情。
我从不敢妄称自己是诗人,甚至不敢说自己写的是诗。但是我想,善写诗的人,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可以看到他人之所不能见,体验到他人之所不能感,领悟到他人之所不能悟。如春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诗人眼里,那便不仅仅是简单的花开,也可是生命的热烈,希望,生机,也可是生活的安宁,温馨,和谐。春日的阳光总是晒得人慵懒,午后,晒着暖暖的太阳,什么都不想去思索考虑,就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或躺在草坪上,感受时光从身上流过的感觉,那一瞬,什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世匆匆,沧海桑田,都远远地抛在脑后。所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人生未必要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于小处往往也能发现惊喜与美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诗情呢?
今日与几位朋友论理想的生活。有的朋友爱冒险,不愿一成不变,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的日子,他们更多地希望多去经历一些,多去看看这世界。而于我而言,即便一生待在同样的一个地方,只要那里有春夏秋冬,有四季变换,有足够的纸笔和书籍,有一二知音,三五朋友,那么即便一生重复同样的工作,年年看相同的景色,每日生活一样,也没有什么无聊的。因为我的心境,每日都是不同的。今年人看去年花,也许会觉得更美,或是有更多的感慨。而这些感慨,若是能写下成诗或成文,与知音共赏共论,我觉得人生中便没有比这更快乐之事了。
陶渊明的生活,应该是许多爱写诗的人所向往的。寻一山林隐居,房前屋后桃树李树,寻月看山,访邻觅友,吟诗作对,没有尘世喧嚣,远离纷争……不得不说,古人的生活看似单调,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比今日的我们丰富得多。而今日我们的世界虽然日新月异,却时常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我以前也时时感到绝望,觉得自己生错了年代,降生在了这样一个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生活只剩下了物质与金钱的时代,在这个社会上,大家都以金钱和地位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似乎一个人到底过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那在世俗的眼光中并不重要。
是啊,或许我是生错了时代吧。若是我生在李白的时代,若是我生在陶渊明的时代……然而一切的假设都没有用,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李白与陶渊明,之所以一个能够如此浪漫不羁,一个能够如此淡泊宁静,不是因为他们的时代,而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我为什么要去在意世人的评论,为什么要去遵循世俗的标准,活着,为了自己开心,为了自己爱的人开心从而自己也开心。我所需要的,不是那样一个贫穷黑暗,腐败滋生,封建落后(以今日的眼光来看)的时代,而是一颗充满诗情,热爱生活的心。
活在这样一个凡尘俗世,食的是五谷杂粮,听的是丝竹管弦,见的是尘埃车马,谁都不可能完全拥有一颗纯粹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心,更不可能独守山林,隔绝一世,那样的生活方式早已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今日的世界,若是看看表面,“君子之风”被各种成功学厚黑学所取代,“淡泊明志”被金钱财富地位嘲笑,诗文经典换成了心灵鸡汤……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是其实认真想想,哪一个时代不浮躁,哪一个时代的大众不追求名利,哪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挖掘财富?没有变的是大众,而变了的,是写诗人的心。
若是自己能有一颗平静的心,那么即便人世无常变幻又怎样,即便独守一山空对一林又如何?哪一种生活不是生活,哪一种活法不是一生?若努力追求能够求得自己所爱之事物,自然是最好,但若即便因现实条件限制,无法求得,也大可不必怅然若失。每一种生活都是生活,每一刻光阴都值得珍惜,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充满诗情画意。看不见,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一颗诗心罢了。
写诗的确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一个人写诗若是急于求成,若是想要用这诗句去讨好读者,若是想着一定要赢得什么比赛,若是一定为了与谁一争高下,那么写出来的诗就很有可能没有了灵,即便有华美的辞藻,有完美的格律,有意境之绘,也是空有其表,难有诗魂。因为在写之前,写诗人就已经给自己设立了条条框框,而这些条条框框,会让自己的情感变得不再纯粹,甚至让诗充满了功利的味道。而真正用心的人,也许不需要绞尽脑汁,横竖构思,故意用典化用,挖空心思去挑逗读者,反而通过最朴素,最自然,最纯真的字眼,就可以打动人心,因为那真的是用心去体验生活而写出来的句子。
我想最完美的诗性,就是无论自己的生活变成什么样,都可以将其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成文成诗,那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有的人说“把生活过成诗”,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毫无意义,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诗,诗不是只有流浪和远方,春风和阳光,诗里也应该有生活平淡,普通,无聊甚至苦闷,而若是能够将这平淡,普通,无聊甚至苦闷的日子里掘出灵感,写成诗文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诗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