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感情离真爱差远了。 从外界因素来讲,首先,同居和婚姻不过就是一张证书的区别。其他别无两样,都要共同面对现实生活,共同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共同承担责任。现实就是平凡,就是世俗,甚至是枯燥。尤其在那个在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之间徘徊的大时代。他们的爱情还要经受住各种各样的流言。 其次,两人的个人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住在一起过日子就更加困难。因此,不出读者所料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以至于他们吃了子君一手养大的小鸡,以至于涓生竟然背着子君偷偷的把子君心爱的小狗扔在了荒山野岭。以至于最后涓生做出了更让人寒心的事,为了工作竟然抛弃子君。 同样作为女性,尤其是一个正在花季年龄对爱情充满美好想象的我,对于这种现象是更是怒气填胸。可是,冷静下来便又觉得,在那种情况下,涓生做出那样的决定也是可以原谅的。有句话说得好,物质是基层建筑,精神就是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上层建筑。人和动物一样,有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何谈精神建设,如果一个民族不发展物质建筑,那么永远没有精神的上层建筑。再回过来看子君和涓生,他们不过就是那个混乱年代里的微尘,是茫茫人海中最最平凡的人,当他们无法解决自己的基本需求时。自然无法再顾及爱情,这是正常人的反应。我不反感涓生,可是之所以说他们不是真爱,是因为,他们压根没有做好任何思想以及物质准备就开始同居。除了一个租的房子和涓生薪金并不高的工作,其他都是从零开始。这本是一辈子的事儿,却以为是儿戏一般简单,这就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吃了不少苦。 再从内在因素,也就是他们的思想上来讲,同居前的思想准备他们是完全空白。没有完全脱离封建社会的中国,对于同居,人们依旧不耻。子君和涓生就是没有勇气继续义无反顾下去。同居后,子君完全放弃了自己是知识青年的身份,全然当起了世俗的家庭主妇。 以前,子君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尝试独立的新知识青年。可是同居后呢,每天除了家务就是家务,为了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同居生活做出如此牺牲,涓生竟不仅没有一点知觉有时还对她心生厌烦。涓生很自私,不曾考虑过凭什么要子君如此牺牲。 之所以说涓生的背叛可以理解,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是错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下没有任何准备的恋人决定同居,就是错的。 作者处于那个年代,写这样的故事自然是批判社会,批判人性。可是我想说的是。鲁迅不知道的是,在和平年代,在开放发达的新社会,没有任何准备儿想要结婚或者同居的恋人一样难活。因为,不论在什么年代,若物质是基层建筑,精神就是中层,而婚姻才是真正的上层建筑!这是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婚姻不可以。因为,婚姻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小说中,还映射着一条隐性因素,那就是女人一定要经济独立,否则别妄想跟男人谈什么平等。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完全平等,男女之间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