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央视的《中国地名大会》的时候,又看到这首熟悉的诗,忽然有点不同的感想。
我先把这个典故简单的说一下: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
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并成为桐城的名胜古迹。
这一首古诗有多种版本传说,比如这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过这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后面那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大部分读到这个故事,感受到的是一种谦让的精神,一种互相宽容互相理解,没必要为小事斤斤计较。当然,这也是这首诗的本意。
但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就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总是为一些东西而拼搏奋斗,即使这个东西非常好,也不过是一座万里长城。然而,即使你拥有了万里长城又如何呢?
伟大如秦始皇,他拥有了万里长城,但他在哪里?当然早死了,而死得还挺悲惨的,恐怕他生前根本不会想到。
他希望开万世的秦帝国,也二世而亡了。他死后的名声也是臭不可闻,一直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人物,一直到近现代才有人为他翻案,按照现在主流的观点,即使不是三七开,也至少是六四开,六分功,四分过。
既然如此,对我们来说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即使真的拥有了自己的“万里长城”又怎么样呢?
秦始皇会死,我们也会死。
在临死之前,我们是不是会后悔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