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我结婚后就干这三苦中的一苦——做豆腐。
在这个行业里,一干就是十多年。
做豆腐真不是件好差事。夏天困到骨头渣里,冬天手凉的像冰棒,肿的像馒头。摸哪都是冰的。真是苦逼到家了。
下面说说我家豆腐。
我家做的是铁锅豆腐。 铁锅豆腐就是用直径一米的大锅,把磨好的豆浆烧开。舀进大缸,点脑,把豆脑包好压榨成形。一锅可以做成十板豆腐,口感比较好。
铁锅豆腐有三种点法:卤水点,白醋点,石膏点。我们这喜欢吃石膏点的。 石膏豆腐又分为嫩豆腐和老豆腐。嫩豆腐适合煮着吃,炖着吃。老豆腐适合煎,炒,凉拌。
我以做老豆腐为主。
其实老豆腐,就是水分少,并不是点的老。 刚开始生意很不好。老头老太太们,挨个豆腐摊子瞅。相中了,还得用手指肚按一按,看是否有水分留下来。用他们的话说,谁家豆腐能用秤钩勾起来才是最好的。
后来改用电子秤,再没有说用秤钩钩豆腐的话。年轻人则无所谓,走到哪家就在哪家买。 把水分将到最少,价格在优惠点。帮客户们送菜装车,勤快点,他们下次不好意思买别家的了。
一到农忙,豆腐最好卖,也不管水分多少了。别家的豆腐不用手按,水自动往外流。我家的豆腐,始终保持原来的质量。时间久了,客户们都知道我家的豆腐水分少。一传十,十传百。我家的豆腐出了名。
每天第一个卖完,经常断货。客户们开始埋怨起来。于是做出豆腐,还得下乡送货到门。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
我的豆腐之所以卖的快,水分少是一方面,关键是口感比其他家的要好很多。 做豆腐是有门道的。
泡豆子的时间,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调整。
天热,泡的时间要短。泡时间长,点出的豆腐会老。天冷,泡时间要长。泡的时间不够,点出的豆腐也会老。产量也会降低。
多少豆子配多少水是有比例的。汁稠了,会糊。汁稀了,豆香味不足。配的刚刚好才行。 烧火的时间上,也得把控好。必须保证豆浆烧开后不糊。糊了,做出的豆腐就发苦,还有黑点,这可是经验。
点脑是做豆腐环节中最重要的。太嫩粘包布,太老产量低且不好吃。不老不嫩的豆腐,有弹性,煎炒不碎,口感最好。
豆子的品种,产地,颜色也很重要。 一般山地豆子没有沙土地的豆子出豆腐。
豆子的颜色决定豆腐是否有卖相。深黄色和淡黄色的豆子做出的豆腐好看。褐色和豆嘴是黑色的豆子,这两种豆子做出的豆腐不好看,发暗。黑豆是不要的。
外行的人不明所以,他们心里有想法,很正常。别人掺不掺假我不管,我做的是良心买卖。 我的豆腐口碑好,生意越来越好。
乡下小商店和饭店百分之九十都用我家豆腐。小磨换大磨,又买了两个特大号的冰柜库存豆腐,还是不够卖的。又盖了一间小冷库,也算小有规模。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鱼大肉都吃腻了。人们都开始注重养生,吃清淡的菜。逢年过节,好多人都买我的豆腐送礼。
说了你们也许不信,我的豆腐经客户的手,最远到过南京和北京。有时想想挺有成就感的。 年底我在家做,都不用到市场卖的。把预定的豆腐做完就不干了。买年货准备过年。 经过这么多年,凭着做豆腐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虽然很辛苦但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