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理论书

我们可以简单试着说几句口头语来进行简单说明。

“吃饭了吗”,“最近忙不忙”,“新年快乐”——这里面的“饭”、“忙”、“新年”等句子中每一个词语(概念),共同构筑了意义。这是生活中的交流、理解,基础是它们天天被我们听着、用着,好像不用去刻意理解——这也是许多厌倦、排斥理论书籍的读书人不读理论书籍的理由。

他们的理由还来源于文学书籍的经验。文学书籍,以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叙述、描绘各种形象,从而隐蔽地向读者宣扬作者的意见和主张——这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重要一翼。可是反对或讨厌理论书籍阅读的人,却把这当作了阅读的唯一模式。

与“生活化”语言相对应的“理论”语言不是这样,它们为了表述的清晰、准确,而不得不限定“生活化”词语的意义范围(内涵和外延),这时,这些明明“生活化”的语言,我们看上去却会很陌生,很难懂。更不用说,它们为了准确和清晰,而生造词语。

既然理论书籍这样不易懂,为什么还非得用这么一套语言进行表述呢?与“文学性”表述相对应的理论性表述,不同于文学性书籍仅仅表达对人生、人性、情感、道德伦理的刻画和阐述,它立足于某一领域,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些列问题——更学理化是它的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我们不想研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想把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我们是可以不读理论书籍的。

我想最简单地说明这一切,无奈,文字组织能力太差,说得并不明白。

最近重读近段时间的练习文字,感觉很粗糙,全不是写下它们时感觉的模样,这和和思路不清、自己理解不透彻有关,和文字表达能力太差有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语言与精神分析 四川大学哲学系 霍大同 第一讲 1999年3月1日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是“...
    团的花园阅读 5,544评论 0 19
  • 悄然等你来 ---死神
    qiuzhuo阅读 425评论 0 0
  • 他是一名建筑工程师,长年奔波在野外施工现场,爬坡下井,操心劳累;她本是工地的一名材料员,只因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双...
    诗意的云阅读 258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