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从 0 到 1000 店的 3 个关键:如何洞察需求、打磨单店模型、复制扩张?(附米村爆火拆解)

这个市场有没有 “一招致胜” 的法宝?“有没有一套万能公式,能让新店一开业就火爆,连锁扩张无往不利?”


答案很明显:没有!

商业从来都不是 “抄作业” 就能通关的考试。真实的商业很复杂,是由很多相互依存、大小不一、相互影响的结构组成的商业系统。小到一款菜品的制作过程、一家公司的薪酬体系、一个品牌的营销系统,大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等。

01

战略突破阶段:洞察核心需求,打造品牌差异化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里写过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企业的本质,是持续理解顾客需求并创造价值。”

这句话拆开来看 —— 

所有能活下来的品牌,本质上都在重复一个循环:发现顾客没说出来的需求,给出比对手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新的竞争中倒逼自己迭代,直到某天被更懂顾客的对手替代。

听起来很残酷,但也恰恰说明:比起寻找 “一招鲜”,不如静下心来想清楚两个核心问题:

你的顾客到底有什么没被满足的 “隐性需求”?

你能提供哪些别人做不到的 “差异化解决方案”?

米村拌饭的爆火,本质是抓住了打工人对 “快、饱、有品质” 的刚需。深度剖析(2):米村拌饭11年狂开1850家门店,快速扩张与火爆单店模型背后的逻辑(蓝色超链接,点击跳转)。

而江西小炒的崛起,则是精准切中了 “鲜辣下饭 + 烟火气” 的需求 —— 当预制菜泛滥时,现点现炒的锅气、人均 30 - 40 元的高性价比,瞬间成为年轻人的 “米饭杀手”。

品牌的根基永远是用户需求,而读懂需求,是做品牌最关键的功课。

如果你只开一家社区店,核心是把周边三公里内居民的生活习惯摸透;想做区域连锁,就得吃透整片区的消费偏好;若要挑战全国市场,必须读懂中国消费者的共性需求与地域差异。

这些不同维度的需求,就像一个个精准的坐标系,由客群特征、消费场景、品类属性共同构成。

我们常说的 “定位”,其实就是根据自身能力圈,选择最适配的坐标范围。

很多人觉得 “定位” 就是选客群,其实远不止于此。

真正有效的市场定位,需要拆解三个核心维度:

给谁做:是宝妈群体、都市白领,还是银发族?不同客群痛点天差地别;

在什么场景下用:是早餐摊的刚需饱腹,还是下午茶的社交需求?场景决定产品形态;

用什么品类承接:用米粉、咖啡还是烘焙?品类自带认知标签和供应链门槛。明确这三个维度,品牌战略就有了主心骨。

02

从 0 到 1 打造单店盈利模型:三步破解不确定性

我这几年做经营顾问,见了不少老板,掐指头一算,也快有三百多位了,发现很多老板一上来就想 “搞连锁”,但你一问,发现他连自己的单店为什么赚钱(或亏钱)都没搞懂。

这就是第二个真相:单店盈利模型,是餐饮的 “地基”。地基不稳,开再多店都是危房。

单店模型要从三个维度打磨,缺一不可:

1. 商圈点位:选对地方,生意就成了一半

我之前的文章讲过,人流不等于客流,你以为 “人流量大” 就好?

高流动低复购的商圈 (比如车站、旅游区):顾客大多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要简单易带走,价格不能太高(比如 10 块钱的烤肠比 50 块的套餐好卖)。

高复购低流动的商圈(比如成熟小区、工业园):靠老客回头,产品要多样(比如社区火锅店,得有辣 / 不辣锅底,满足一家人不同口味),环境和服务必须达标(谁也不想天天去脏乱差的店吃饭)。

低流动低复购的商圈(比如新小区、偏远郊区):除非你能成为 “区域唯一”,否则慎入(做顾问这几年,我见过太多店开在入住率 30% 的新小区,撑不到半年就关门)。

2. 产品结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 “精准解决需求”

你可能会问了,什么叫 “精准”?举个例子:

我办公室楼下的小面馆,主打 “打工人午餐”,菜单就 3 种面(牛肉面、杂酱面、素面),外加卤蛋和豆干。看似简单,却满足了 “快、饱、有肉有素” 的核心需求,翻台率极高。

而隔壁的网红餐厅,菜单上有接近 60 多道菜,碰到我这不会点菜的人,绝对会纠结大半天,而且我还不满意。你会发现,后厨备菜也难,最后变成 “啥都有,但啥都不精”,好像两个月前关门大吉了。

看到这,你肯定发现了,产品结构是 “需求” 的落地载体。 你针对家庭客群,就得有 “孩子能吃的不辣菜”“家长喜欢的下酒菜”;针对一人食,就得有 “小份菜”“套餐搭配”,甚至 “吧台座位”。

3. 定价体系:定的不是价格,是 “顾客圈层”

你卖 10 块的奶茶,吸引的是学生和年轻白领;卖 25 块的奶茶,针对的是精致女孩和网红打卡党。

价格带不同,客群基数完全不一样:蜜雪冰城靠 10 元以下低价,能开 2 万家店;喜茶卖 25 元以上,只能在一二线核心商圈生存。

聪明的你,发现这里有个大坑:不盲目跟风定价。

如果你开在小区门口,非要学商场里的餐厅搞 “高定价 + 低折扣”,最后只会两头不讨好 —— 居民觉得贵,有钱人嫌你环境不够好。

打造完门店的单店盈利模型,接着再去做品牌营销推广(包括开业营销、会员营销、线上推广等),才会事半功倍。

从 0 到 1 的阶段就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主要是打造、优化单店盈利模型,找到既能匹配快速扩张的目标又能赚钱的单店盈利模型

03

从 1 到 100 的连锁扩张体系:用单店盈利模型破解增长密码,三步实现标准化复制

如果你做餐饮不少于 5 年,你肯定会发现身边太多老板,第一家店火了,第二家店就照搬全套,结果栽了跟头。

8 年前,我的发小在大学城旁边开了家 “高性价比烤肉店”,周边学生排队吃;过了不到一年,他头脑一热,扩张到写字楼商圈,依然主打 “学生价”,火是火了,但好景不长,过了不到半年,就生意冷清。他最后就告诉我,白领更在乎 “环境和服务”,而他却疏忽了。

这就是第三个真相:连锁扩张的本质,是 “复制确定性”,而不是复制装修和菜单。

什么是 “确定性”?

你的店为什么赚钱?是靠 “社区里唯一的干净火锅店”,还是 “商圈里最便宜的汉堡店”?

顾客愿意买单的核心理由是什么?是 “现穿的牛肉串”,还是 “30 分钟必达的外卖”?

哪些环节是可复制的?比如供应链能不能跟上?员工培训有没有标准?

我小区附近有家中式快餐店,生意特别好,我找老板沟通后得知,老板是发现 “周边上班族中午要快、要饱、要 15 元以内”,于是将菜单固定 5 种套餐,提前备好餐,打菜速度极快,因为品质好,速度快,价格实惠,所以他的店回头客超多。

后来开分店,他只做一件事:在新商圈找到 “同样需求的上班族”,复制 “快速出餐 + 高性价比” 的模式,成功率极高。

复制不是一成不变。 比如你在南方开的小面店,到了北方可能需要调整辣度;在一线城市主打的 “精致小份菜”,到了三四线城市可能要推出 “大份家庭装”。

真正的连锁思维,是 “抓核心需求不变,根据区域微调细节”。

三句话总结:

1.品牌生存的本质是解决需求,

2.单店模型是盈利根本与连锁基础

3.连锁增长的核心是复制确定性,遇新问题调整模型,循环往复

如果你是餐饮老板,读完可以试着做:

1. 画一张需求地图:用表格列出你的目标客群(如“25-35岁白领”)、核心场景(如“工作日午餐”)、品类优势(如“现炒快餐”),看看是否精准匹配;

2. 拆解单店模型漏洞:对照“商圈-产品-定价”三维度,检查你的店“选址是否匹配客群”“菜单是否冗余”“定价是否卡在目标客群心理价位”;

3.  测试复制确定性:如果想扩张,先在同商圈开一家“测试店”,只调整选址,其他模型不变,验证“赚钱逻辑是否可复制”,再考虑跨区域扩张。

这几年,餐饮人太难了,竞争激烈。但越是难,越要回归本质。餐饮是 “烟火气” 的生意,你用心对待顾客,顾客才会用脚投票。

从 0 到 1,是找到 “有人需要你” 的理由;从 1 到 100,是把这份 “被需要” 复制到更多地方。

愿每个认真做餐饮的人,都能少走弯路,多赚真心钱。


我是申哥,IP 名《申哥讲餐饮创业》,全网同名。

20年餐饮经营创业经验,餐饮操盘手

专治:开业3月不盈利 | 扩张就亏损 | 连锁难复制

提供价值:

经营诊断:门店经营诊断、单店盈利模型搭建

顾问咨询:连锁规模化扩张体系搭建

年度私塾:从0-1,带你开一家持续盈利的门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