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工程師考察了中國地鐵、高鐵後說,必須承認,我很喜歡中 國明亮的火車站設計,比芝加哥那個灰色陰暗的火車站強多了。中國 人用偉大的工程來衡量他們的成就,為自己的工程奇跡自豪,而我們 現在成天浪費時間在種族關係上。中國的交通佈局意義何在呢? 先看一下中國國家大通道圖紙:3縱5橫骨幹流通網路含37個重點 城市,這到底有何深意呢?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著大國夢,那就需要歐亞經濟的整合。而歐亞經濟一體化的基石是亞洲的發展,亞洲發展則取決於中國的崛起。一個 貧窮落後的亞洲跟發達的歐洲經濟一體化無異於自取其辱,任人宰割 罷了。現在中國在高科技、經濟、國際化和軍事力量方面積極推進, 這與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有什麼關係呢?首先,中國開創了基建文明的 新紀錄。尤其高鐵發展堪稱典範。 中國高鐵發展的思路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中國模式的基本思路。高鐵列車涉及鋼鐵、冶金、複合材料、機車、動力、底盤、制動、電源穩 壓、感測器、通訊、電訊、自動控制、信號集成與傳輸、安全控制、 工程控制等幾十個科研部門,涉及工程製造、機械製造、系統集成、 品種保障安全監控領域等數百個製造門類,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 品質的整體提升。中國的飛速發展令人不可思議。比爾蓋茨曾驚歎, 中國3年的水泥消耗量超過了美國150年。 縱觀過去中國30多年的發展,中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既學習別人 的長處,又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對別人長處進行學習、消化與整合的 基礎上,大膽創新,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實現對西方超越, 最終影響世界。中國靠一國之力建設的高鐵長度和品質匪夷所思,開 創了人類文明以來前所未有的道路運輸,使得人類路面運輸達到史無 前例的效率。中國修的鐵路和高速道路以中國為中心, 逐步向歐亞大陸蔓延,形成了新的絲綢之路。 中國已經建成針對不同氣候、不同地貌的高鐵。既有經過零下40度 高寒地帶的哈大高鐵,也有穿越颶風環境的海南環島高鐵;既有經過 大風區和戈壁沙漠的蘭新高鐵,也有隧道長度超過總長度一半、 有超級高速地鐵之稱的貴廣高鐵,這些覆蓋各種地質和氣候條件的高 鐵,為世界高鐵建設積累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2005年,中國技術人員參加美國高鐵研討會時還不被重視,人們只關注西門子等企業。 2014年中國人赴美國推介高鐵時,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美方人員全程陪同中國人,急切想瞭解中國高鐵技術。中國確實很牛 :俄羅斯代表團來,可以看哈大寒冷地區的高鐵;熱帶國家的人來, 可以看海南高鐵;阿拉伯國家來人,可以看橫穿大漠風沙區的蘭新高 鐵;需要看穿越山區,可以看鄭西高鐵和貴廣高鐵; 如果想看沿海建設的高鐵,可以看京滬高鐵。想要建什麼樣的高鐵, 中國“總有一款適合你”。嘿嘿嘿!美國網友認為,中國最可怕的是 整個國家有各種無所不能的工程師,有的甚至還很年輕。 美國網友不滿地說,看看我們的波士頓工程,由於工會的貪婪,使預 算超支350%,還得延期20年以上,這就是民主黨的建築效率。 我們的工程師告訴緬甸那條路需要大量金錢和10年才能建成,結果 中國人一來,只用很少的錢和一年時間就建成了。加州還在等待洛杉 磯到三藩市的高鐵計畫得到批准,這審批已經4年了,這個時間, 要是中國人早已經把鐵路都造好了。我們佛蒙特州的一條環城公路已 經耽誤了30年了。 一位美國網友說,我坐過兩次中國高鐵,每次一小時左右,速度有每 小時200英里,票價大約20美元,非常舒服,比飛機好, 空間大,而且沒有安全問題。再說中國的地鐵,它的總長度逼近全世 界的總和,地鐵總長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竟然多達 44個城市同時擁有或在建地鐵。而美國僅僅只有15個城市有地鐵 ,日本和德國是10個,俄羅斯和義大利是7個,韓國、 法國和巴西是6個,印度和英國才3個。 由此可以窺見發展速度上的差距。 有臺灣網友吐槽:臺北要建一條連接桃園機場的51公里長的地鐵, 1996年開始建設,到2015年居然還沒有建成,臺灣搞政黨輪 替決策效率低下,這期間換了13位交通部長。但就在同一時間,從 1996年到2015年,僅上海已經建了十幾條地鐵,上海已經成 為世界上一個城市擁有地鐵長度最長的城市。整個中國則建成了世界 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兩種國家制度,兩種決策效率, 兩種發展速度。西方民主制的政黨纏鬥,利益熏心, 外行治國的弊端暴露無遺。 一位移民到美國的橋樑工程師,談起他在美國只能設計建造一些跨越 幾十米寬河流的公路橋樑,而他的國內同班同學已參與設計和建造多 座跨越黃浦江和長江的大橋。2012年11月, 武漢的第二條穿江地鐵隧道開挖,令這位美國工程師十分羡慕。他認 為武漢的地鐵開創了人類地鐵建設的新紀元。在這個探索基礎上建設 的南京地鐵隧道,最深處在長江下58米、全長3600米, 又刷新了武漢的紀錄。所有這一切表明,在橋樑之外, 中國又掌握了一種通過江河的手段,未來隧道、大橋和輪渡將構成人 類跨過江河的立體交通。中國,在基建領域,正在成為高效率和大膽 創新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