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奖是理想·仰慕“激情记者”穆青我与中央级报刊的情缘
2025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华文作品专栏刊载了云县涌宝人署名马非的作品《涌宝初录》(人世间)近二千字的文章,7月18日又刊载了《涌宝又录.五哥钟履培》(人世间)比先前那篇还多87个字的文章,我才知道他姓钟,而且他的父亲与我母亲同岁也是87岁,在这里祝五叔高寿,长命百岁。能上人民日报,这是莫大欢喜的事情,为家乡增光添彩。
说起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级媒体,起初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确实离我们这里真是山高皇帝远,当初,不知道怎么投稿进去,结果平生结缘了人民日报,那是我也是我们家乡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2006年7月30日的作品《增强基层组织整体实力》,当时人民日报的发行量是每年230多万份发往全国,中央、市有关媒体作了转载报道,受到了各级各部门高度肯定。当时,有的县上一篇《人民日报》是奖励一万元的。
文中针对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个观点和措施,特别是其中建议一条:“应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进一步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也就是普及大学生村官,事隔几年之后,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行动,可见,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论的指导性是很强的。
说到人民日报,不能不谈起它的历史,它是怎么来的呢?那时,随着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石家庄解放后,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中共华北中央局批示原晋冀鲁豫区《人民日报》、晋察冀区《晋察冀日报》合并组成华北局《人民日报》,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于1948年6月15日出版。这时中共中央已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民日报》驻平山县里庄。毛泽东同志很关心这个相距不远的华北局机关报,第二次题写了《人民日报》报头。华北局《人民日报》转为中央机关报后,这个报头用到现在。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者,宣传报道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要做好宣传报道,首先,就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第一位的,我们说的讲政治,就是指这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杰出思想家创立的,从学习这些开始,我通过学习理论增强自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修养。除此之外,就是学习身边人身边事特别是向前辈学习。这些学习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特别是老前辈穆青,要学好他的精神可不容易,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穆青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修课之一门,也是我最为喜欢的课程。我在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中,不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以“三贴近”指导新闻工作,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和勇于担当,这就是我对他的精神的理解认识,我在工作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守正创新,开创工作新局面。
对于“穆青精神”,我们还是来学习一下他的过往。2013年10月17日,邓涛在人民网传媒频道发表了《“穆青精神”:中国传媒人的必修课》文章,谈得非常详细明白,通俗易懂,在之前我就听说他的故事和传奇,对他非常仰慕。
穆青(1921-2003)是当代中国著名记者。1938年8月,他以发表《岛国的呐喊》为肇始,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记者生涯。1939年春,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8月,发表通讯《雁翎队》。穆青以擅长刻画典型人物著称,其和张铁夫合作的第一个典型人物是发表于1942年9月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赵占魁同志》等系列报道。《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发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长达13000字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中国新闻通讯的写作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从一名年轻记者到新闻界巨擘,始终孜孜以求,以一篇篇精品力作为时代鼓起精神之帆,人称“激情记者”、“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以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以铭刻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作品,书写了人民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那么何谓“穆青精神”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仁们将其概括为: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穆青传》(张严平著)中写道:“他(穆青)拙于交际,不喜欢场面,尽管在官位上做了几十年,却始终对官场的应酬显得呆板、木讷。然而一到老百姓中间他就‘活’了,神采飞扬,浑身通泰。”“他(穆青)从一个青年变为老年,从一个记者成长为新闻官。岁月沧桑,然而他一天也不曾放下手中的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勿忘人民”乃是穆青的座右铭。“他(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有机会结识各种达官名流,然而他一生中结下的最多、最亲密的朋友都是下层人,他与他们有着亲人般的情愫。”
上国家级媒体在我们这样的边疆小县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特别是人民日报是报业的至高无上,权威性可想而知,由此,我也经常读人民日报的文章,通过人民网阅读更多的信息知识,那时,人民网的传媒频道是我的每日必修课,每天都要看上一两篇,才过瘾,才有了当天的感觉和振奋。我阅读他们奋进的故事,学习他们的品格,从他们的事业追求故事中获取营养。
上国字号文章,首先,要业界的才更突出和专业。虽然《云南政协报》的《云县政协宣传报道工作活跃》等说明了在省报宣传很活跃,但在国报还是空白,这让我非常忧心,感到非常艰难与很难突破。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认真分析了《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的用稿情况,心中也有了一定把握。在草拟好政协主席的白花木瓜情结后,向杂志投稿,没想到的是这篇通讯正是当时干事创业发展产业的可以算是一个典型报道吧。我在自己的专业上上刊感到很高兴,说明中央统战部对我们基层工作的重视,我们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才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这样的成绩还得感谢上级统战部领导,特别是市台办薛主任的重视培养发现。1999年3月30日,地委某部门第四期《工作简报》刊载了5篇工作信息中仅有一篇为外县的。接着上刊《中国政协》、《中国民族》杂志,在全市可能都是首次突破。云南统一战线杂志对一批统战文章信息报道宣传充分肯定。原来那时,云南省试行首届某行业新闻宣传奖,由于难度较大,没有一家单位报送,我的准备好的将十拿九稳的获奖作品也泡汤了。
我在采访报道一个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的时候,顺便也报道了紫胶产业的状况,没想到以《云南云县发展紫胶特色产业》被中国绿色时报采用报道出来。我在了解了全县林业工作发展成果情况后,草拟了一条《云县林业发展成果喜人》也在该报作了报道。最为可喜的是2008年4月22日,在中国绿色时报第四版森林旅游版上了一个头条《让世人享受大自然的神秘与辽阔》,这是我到迪庆旅游后写的一篇文章。
谈起和中国林业杂志也有一段情缘,对家乡作了报道和宣传《兴林富民奔小康》,有一次,我投去了到迪庆旅游的稿件,编辑老师还问我需要照片,我当时条件简陋没有照相,这篇稿子最后也就泡了汤。
我读书大学是到了红河州的蒙自,在那里停留了两年时光,想起红石榴、烧豆腐觉得很是留恋,那些记忆时不时浮现出来,《滇南商埠蒙自》是我在中国文化报的纪实散文化报道,类似的一篇今日民族杂志的老师还专门到蒙自拍了照片配图搞了一个专题报道,这些想起来,真是一种缘份。
由于我对漫湾白莺山的持续关注和到布家小院采访,2019年1月25日,在中国民族报第三版《新闻.民族工作》专栏报道了《大忙人布越军》,这是家乡首次进军该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说起一段往事,还真的带劲,差点就与《求是》杂志结缘,当时,我很想往中央党刊,因为这是最高级别,我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这项重要工作,花了好几个日夜,终于初稿完成了,我就按照电子邮箱投了去。你撰写的《云县作为临沧市火车头的推动力》文章我看了,《求是》杂志赵光老师这样说,你再写几篇看看,你们边疆发展是慢了点,不过,这几年发展起来了,让人欣喜。就这样,我的最高梦想就破灭了,但也十分的欢喜的,因为赵老师很亲切,我感受到了最温暖。
想起与中国艺术报结缘也是一次不小的努力,那是我托人找到了该报的电子邮箱,也有了一张样报观察刊载的信息文章,之后,有一次,全县开展了教育系统文艺汇演,我早早的来到了县委礼堂,等待观赏,我认真作了观演记录,并有了演出清单,当晚,我就拟稿发了邮件,第二天编辑老师看到了,作了一定改动删减,于是,见报了刊载在中国艺术报周刊上,这也是家乡第一次上该报。
有一段时间,我注意收集全县经济发展方面的动态情况,研究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终于,不负众望,辛苦有了收获,中国财经报有了一小段报道,说不出的兴奋,我们家乡有很多品牌特色,也应该让更多的世人知道和喜欢,也让我们的乡村产业更有奔头。我的外宣思路是:云县品牌传播为主,社会传播为辅,打造传播“云县----沧江明珠”外宣品牌(产业品牌为主),推动全县经贸交流和政治社会宣传,创造有影响的经济社会价值。
虽然我在临沧日报刊发了《云县外宣工作结合县情做文章》的典型宣传报道,突出了云县这几年外宣的工作路子,注重特色产品、品牌、产业、旅游为主体的经济对外宣传,全县的带动性很大。但是特别是经济品牌外宣还不是很好,主要靠上级记者来当地采访报道宣传,于是,我注意了一下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着当下柑桔丰收的现状,我到漫湾农家果园实地察看采访,将《云县打造漫湾柑橘品牌》投稿到《农民日报》社,这样鲜活的稿子得到了重视,即时得到了刊发,我们家乡的这一小果子很有实力在全国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让全国人民看得到,让我们的特产走出家门迈向更加广阔的大世界。
我们云县是粮食大县,农业发展以水稻、玉米、甘蔗、茶叶、坚果、中药材等为主,这几年发展了很多高原特色产业,引进新品种,产业发展形势喜人。我通过有关人员得到了粮油市场报的邮箱,我到农业局和县委办等关注了农业生产有关情况,还到月牙村实地采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云县小春喜获丰收》在粮油市场报刊出,还有试种三薯产业情况也用了,这是全国性粮食大报关注家乡的好消息。当然,家乡的产业发展等主要还得靠本地临沧日报和云南日报的关注和支持了,我们对他们对家乡的宣传非常感谢。比如,云南日报驻临沧记者站站长李春林,从我参加工作时起,就很爱看他对我们云县和临沧的报道,他写的文章很有深度,用心用情用力在做新闻宣传,他是我的偶像,临沧日报所有记者编辑老师是我的偶像,中央省市县所有的记者编辑老师都是我的偶像,我一生都要好好像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辛苦勤奋,学习他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
在做强做大我们的酒产业方面,我也是十分用情用力,每年的啤酒狂欢节我都关注到现场去体验感受不一样的新变化,《华夏酒报》的《中国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点燃春天激情》倍受注目。
中国新闻奖对于像我这样的通讯员来说只是心中的神圣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能够有云南新闻奖已经不错了,这些都需要去奋斗去拼搏努力,如果光是只想动动嘴,那是什么也办不成的。我为中国侨联关注云县而高兴,为中华工商时报关注云县家乡而自豪。
对于上一届中国新闻奖项,我作了这样的学习:评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13618字,2023年6月4日在人民日报要闻1版转4版刊载,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别奖(4件之一),我认真学习了作品简介、社会效果、初评评语。这篇集体作品单是作者(主创人员)就有10位,编辑人员有6位,真是不简单。
消息《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838字,2023年4月9日解放军报一版头条刊载,本报南京4月8日电记者樊斌、陈利报道,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别奖(4件之一)。我也是认真作学习,我记得这一篇2023年4月10日我还作了专门调研的,有关调研情况被省一级采用了。
总之,进军中央级报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好好向所有中央省市县的记者编辑老师们学习,向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老师们学习,发扬“穆青精神”,通过一点一滴水滴石穿的劳动,通过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把关,才能为家乡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