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多读书,

一直以来以为自己还能看两本书也不至于睡着,因为经常听朋友说一拿到书就想睡觉。自已好像也不至于这样的,但是对于看什么书心里面还是有点迷茫。

记的第一次在当当网买的几本书有: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买他们可能是因为当时很多大号上还有书单上都有介绍,在当当网的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可能他们当时比较火吧。

还有名人孟非的《随遇而安》,白岩松的《白说》,买名人的书的其实是自已想知道这些名人是怎么生活的。想起来好像自已有窥探人隐私爱好。呵呵!

第一次买书的经历只有《白说》是我一口气看完的。这样我就知道自已喜欢看什么书了——自传型的书。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简单的认为也许自已想透过一些成功人士看看别人的生活经历吧。也许我愿过真实的平谈生活,也不想过像小说一样虚构的美好生活吧。

前两天在当当网买了一些书,同事无聊跑来看看我买了些什么书,那时候当当网打折,买的有点多。同事翻来覆去都说没有她喜欢看的。她说感觉我买的书怎么都很有深度啊。

从没想过自已的买的书有多深。都是根据自已口味来定的。没想过什么深啊浅的,都是自已喜欢的,简单说你想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你就会想买什么样的书。

有些时候看到一些大号上的书单,或者读书群里聊的火热的小说,大家都在说这本书好,那本书也好,我好奇也买来,可是不是自已想看的,这时候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已不会看书,人家都说好,怎么自已就不喜欢呢?要不就是看不太懂,看起来吃力,要不就是觉的这书看的没意思,觉的看这个书就浪费时间。

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说书分五种: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神作。作者根据对这五种书的分类:

1,可用的书是让自已产生共鸣的书。

2,力作属于鸡血型的书。看了让你满身复血,有动力。

3,杰作和神作就是有点难度的吧,具有思维性,抽象性。对于自已的认知没有达到一个高度的话可能看起来会有点吃力。

后来又在作者雾满拦江的书里看到关天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中国排行第一位的是小说,比如《平凡的世界》,《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等...........。而美国10所高校综合排名:是柏拉图《理想国》,2霍布斯《利维坦》,等等.......。书中列出了前10位,很惭愧我一本也没看过。

作者对这种现象做出了一个评价,从而也让我找到了一点读书的门道吧。首先读书是循序渐进的,就像我们读书也是从易到难,只有开始阅读一些简单有趣的书,才会转向一些有智力有思维的书。最后才会行成的自已的思想。

而对于中美大学生的读书差异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学生读书压力大,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过大量阅读,读课外书是少之又少,到了大学算是开始基础的阅读。

这让我想起胡适先生说过的话:读书是为了多读书,你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会越读越深,越猎越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