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鱼的画和文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又翻了一遍北鱼的画册,画册开本有巴掌大小,60页,不大又不重,装在包里毫无压力,于是它一直被留在包里随身携带,等车,等人,陪孩子上课时都会拿出来翻翻,他的小品花鸟画很有意思,但我更喜欢他画册中的随笔,寥寥几语却能直指艺术的本质。

  北鱼是季酉辰的号,画册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季酉辰”,画册中几乎每一面都是右侧页面为一幅花鸟小品,左侧页面为随笔。共有30幅画,画中意象有石,树,花,鸟,猫,兽;小品画笔墨写意,造型天真稚拙,构图形式感强,用色幽淡,意境自然空灵,疏淡幽雅。

   他在第4页第一篇随笔写到“艺术创作是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它是把精神注入形式,把未知注入已知,把无限注入有限,这就如同把整个海洋注入一滴水。它是把死的形式赋予活的生命。”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特定形式。艺术创作必定要依附于形式,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既有传统的形式也有现代形式,如何在艺术创作中把死的形式赋予活的生命呢?这就涉及到艺术精神性的问题。一个画面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精神性,这个注入形式的情感,这包容万千充满内涵的整个海洋。这也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看似简单的形式中却蕴涵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

   “寂静和声音的相遇是音乐,

    空白和笔墨的相遇是绘画,

    神性和人的相遇是宗教。”

 这是第10页的一段文字,主要说到笔墨与空白的关系。空白是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黑与白就是阴与阳,虚与实,相生相灭,生生不息。它是流动的,新鲜的,生机勃勃的。

  第18页“中国画不是摆脱莫种形式,而是摆脱形式——忘形。中国画不是摆脱某种观念,而是摆脱观念——忘我。”这是中国绘画从梁楷到倪云林“得意忘形”的超越。形和意的探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早已有了结论,虽然宋代花鸟画的写实性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了巅峰,但对写意的要求从未放弃和降低过。天然萧淡注重意趣的野逸风格一直比工整浓丽注重形似的富贵风格受文人士大夫的偏宠,过于追求形似会有标本之嫌,在写实中表现生机和气韵才是优秀的宋代花鸟画的特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花鸟画创作,还是处于困于形的阶段,对于如何写意,理论上好像知道点,实践时还是一一头雾水。

 北鱼在26_28页谈到艺术的开悟和神性,“艺术如果追求共性、追求神奇,就会越来越内在,越来越接近本性,直至走向开悟。……开悟是对内在追求的解脱。”一旦开始关注神性,任何形式即是相同的又是独特的。形式将不再有新旧之分,而“绘画中永不陈旧的是震颤于形式间的勃勃生机”。艺术是需要深度的,艺术家不可能像偶像明星一样一夜成名,他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沉淀。

   42页谈到艺术的学习能力问题,“艺术需要学习而不必模仿,艺术需要领悟而不必追随。”艺术的学习和领悟要受内心的指引,要燃起自己内在的光。真正的艺术感觉是自我的心灵体验,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别人的自我体验就是自己内在的艺术之光,需要我们点燃它,培植它,壮大它,直到它可以燃烧照耀自己的生命。

       最后讨论的是画什么和怎么画。画什么是形式和内容,怎么画是技法问题。形式是肉体,技法赋予它灵魂,没有过硬的技法,任何形式都不具备艺术性。这一点深受打击,基本功不好的人默哀中。还是老老实实修炼基本功,没有绘画的技巧,想画什么都画不出来,任你心里有再多的绘画想法,熊熊火焰把自己烧成灰,也全无用处。

      很喜欢的一本小册子,看后特意又买了他的另一本书《国画与禅》,还没有看完。以后再写这一本。流水一样记录一下读书的感想,最后以北鱼的一句话做结:绘画的意趣在于“时合,心合,笔合,墨合,纸合,缺一不可”。

北鱼的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