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回事:你咬牙坚持的笨拙里藏着天赋

你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光映得眼睛发涩。删掉三行字,又补上两行,反反复复折腾了一晚上。

文档里那短短几段话,像被揉皱的纸团,怎么看都不像样。

你心里不禁有个声音在问:“写作这条路,我是不是走错了?”

写作从来不是天才的游戏。

你也许见过太多人:最初提笔时文采飞扬,不到半年便销声匿迹;

或许还见过另一些人,起初连句子都写得磕磕绊绊,却像老农耕地般日日伏案。

几年后再看,前者早已放弃,后者却默默长成了笔力遒劲的写作者。

写作的天赋,往往不在你下笔生花的那一刻,而在你心甘情愿枯坐冷板凳的每一个深夜。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跋涉。

你会遭遇灵感枯竭的荒漠,会面对退稿信的冰雨,会经历删掉几万字的剧痛。

那些真正走下去的人,并非天生骨骼清奇,而是他们明白:持续投入就像往无人知晓的账户存钱——利息不在当下,却在某天会连本带利兑现。

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写十页,即使“写得像烂泥”也绝不停笔。

他并非生来文豪,只是深谙坚持是天赋最好的助燃剂。

许多人对天赋存在误解,以为那是上天赐予的一束追光。

其实写作的天赋更似一粒种子,埋在你一次次重写、一次次修改的笨拙里。

J.K.罗琳在咖啡馆手写《哈利·波特》时,没人相信这个单亲妈妈笔下的故事能照亮世界。

她唯一的天赋,是在窘迫中依然选择把故事讲完的倔强。

当你为一段描写反复推敲,为一个词反复斟酌,时间不知不觉溜走而浑然不觉——这种“忘我”本身,就是写作天赋最诚实的回响。

别问自己是否天生吃这碗饭,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它咽下足够的苦水。

那些让你在挫败中依然选择打开文档的力量,那些让你在无人喝彩时依然伏案疾书的冲动,才是写作路上最真实的天赋凭证。

写作没有神话。

所有流畅的文字背后,都堆积着删掉的废稿;

所有动人的篇章深处,都浸透了无人知晓的汗水。

当你愿意不计结果地写下去,笨拙的笔尖终将磨出属于自己的锋芒。

天赋的火焰,从来不是凭空点燃的;它只在你持续添柴的岁月里,才渐渐明亮起来。

你咬牙坚持的每一个字,都是往那火堆里投进的一根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