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特的一生》开始——我为时间做账本系列(3)

文|发愤的草莓

本文为“我为时间做账本”系列文章的第3篇,该系列为 @发愤的草莓 继9月份“让word跑快些”系列文章后推出的又一重磅作品,呕心之作。如果你喜欢,请多看几眼,或者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查看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可以找到以前的作品。么么哒!

一直很好奇,在我写这些关于时间开销记录的系列文章之前,小伙伴们听过“时间开销”这种做法吗?

2012年,当这个词第一次闪现眼帘,我便一拍大腿:唉呀,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可以这么做呢!

让我深深懂得这个词的人,已经不在世上了。

生前,他不是任何人的老师;
可是,现在,他却是很多人的老师!

我不就是他的学生吗?

这位老师,就是前苏联的“柳比歇夫”。

人不可能无缘无故想要记录时间开销,总是有一些触动。就像一个快速滚动的球,只有突然被什么强有力的挡板砰的一下截住,才会换了轨迹。

而《奇特的一生》就是这个强有力的挡板。

感谢有出版社,在这本书绝版15年之后,重新印制出版,给予了更加精美的装帧。

一、读这书前,我的熊样

开销记录,小时候就会了。

只是那个年岁,只懂得给钱做记录:

前几天,家里给了多少零钱;
今天买了几个本子,花了多少;
前天买了几支水性笔,用了多少。

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本子收好,数数自己还有多少零钱可以花,心里就乐滋滋的。

而对于时间呢?

没有太大的感觉,甚至有时候都不觉得它存在!

以为,时间还长着呢,日子还长着呢,还有,老师怎么还不快点下课!

那时候以“天”在感知时间,从没想过可以通过“时、分、秒”去细致地体会,听不到时间像流水一样哗啦啦流淌的声音。

直至这本书,直到“时间开销记录”的故事的惊艳亮相。

还记得当时,是从《和时间做朋友》作为跳板,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

利用上下班的时间,下载《奇特的一生》的电子版狂读,觉得不过瘾,等到这本书的纸质版重现天日,马上买了书质版的再嗜读一遍,心情澎湃不已。

二、等等,别急着买

如果你听了我这么讲,二话不说,兴致勃勃地买下《奇特的一生》,可能翻几页就发困,睡着了。

没有波澜起伏的家庭冲突,没有职场中尔虞我诈的暗中对抗,没有爱情中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没有像现在微信热文那样抓人眼球,令人暗爽。

严格来说,如果以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不合格。

其实,它本身也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文学。作者格拉宁通过阅读柳比歇夫的手稿,在书里努力地还愿柳比歇夫生前的场景,同时夹杂了很多作者的思考文字。

笔调就在那里,暗藏着平实、客观、理性的元素。

三、这本书哪里“亮”了


没有文学上的技巧,没有营销手法的添砖加瓦,这本书凭什么感动和触动了我?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就好像,当你听闻一个神医,对鼻炎的治愈率90%,心里不会有太大的感觉。

如果,有朋友说,他的同学的大姨妈的哥哥有几十年困扰的鼻炎,却在那里治好了!你就会因为这种鲜活的例子而“哇”一声,竖起大拇指。

也就是说,记录做哪件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这种做法不稀奇,而且可能听听就忘了。

可是,当你听说有一个人这么干成了,而且一整就是56年,突然就会全身满血复活一样:那我也可以试试!

这本书里,不求情节取胜,不求语言夺宠,只是讲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写了500多印张论文和专著,这是他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的结果。把记录时间开销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在每年年底,他向时间做出汇报,汇报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这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精神英雄做到了。

这个精神英雄的做法,也提供了一种窍门,可以通过了解过去做事的效率,来推测未来的自己,描摹未来的画像。

假设你想成为一名作家,通过时间开销记录知道自己写稿的速度,知道每天可以投入多少时间,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你打算在这世上留下多少文字,就知道每天需要多努力,你还敢睡懒觉吗?

也正因为读了《奇特的一生》纸质本,心里那股热情更被激发出来,有动力去写写关于时间开销记录这些年来,自己的感悟,做法,工具,经验。

现在,把那本书放在书架上,每每看一眼,就从精神英雄那里“充一次电”。

(未完待续)

文|@发愤的草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