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爱沙尼亚首都,濒临波罗的海。十二世纪,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商人在这里聚居。十三世纪初,丹麦人建立了城堡,不久后占领了整个塔林。“塔林”这个词就是由“丹麦的”和“地堡”组成,意为“丹麦地堡”。
丹麦人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更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发现了丹麦城堡。最终,塔林易手,成为德意志人的地盘。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塔林逐渐发展成“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拥有武装和金库)的商贸大集和中心之一。
很多欧洲人把爱沙尼亚算作北欧。这也难怪,从地图上看,她比丹麦更靠北。塔林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隔海相望,这个距离很短,短到大型渡轮只要两个小时的航程,快艇就更快 了。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都迷失在塔林这片中世纪老城之中。
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中世纪的塔林老城非常繁荣。依山而建的老城分上城和下城,上城由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等上流社会人士居住,商人和手工业者则住在下城。连接上下城的是两条长短不一的街道,分别叫长腿街和短腿街。
塔林老城的肌肤是粗粝的。
我们一步一景地缓行,碎石块铺就的路面,因年代久远,踩上去有些硌脚。踩着这样的路,见识了欧洲最为完好的中世纪城堡、绵延两公里的古城墙、爱沙尼亚之门、古炮塔(最多时有46座,目前保留20座)、古城门、哥特式的市政厅、十三世纪的丹麦国王花园,建筑大多粗大厚重。这才发现,塔林的斑驳不只是在阳光下,老城门上、城墙上,每一处剥落的斑驳,都是一段历史,是塔林肌肤上的伤痕。
丹麦国王花园曾是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二世和他的军队在1219年之前征服塔林时的驻扎地。这里还是丹麦国旗的诞生地:传说在丹麦攻占爱沙尼亚的一场战役中,丹麦军队眼看就要败了,忽然一面红底白十字架的旗帜从天而降,丹麦情势逆转赢得胜利。后来,丹麦就将它作为国旗。如今,花园庭院中还挂有丹麦国旗,呼应此传说。
丹麦国王花园围墙高大厚重,极有压迫感。墙内有4件铜雕修士像很奇特,他们头戴披头尖帽、身穿长袍,但披头帽里却没有人头,异常诡异,不知用意何在?
塔林老城里的教堂有特色。
眺望塔林老城,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鹤立鸡群。教堂创建于12世纪,是居住在这里的斯堪的纳维亚商人为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而建,在丹麦人征服塔林以前就有了。十四世纪,教堂大规模改建,尖塔升高到了159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几经磨难,如今的教堂高度降到了123米,但仍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
圣母主教座堂是当地基督新教路德宗的主教座堂,建成于1233年。因后来的多次翻修,混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历史上它曾是爱沙尼亚的德国贵族上流社会的教堂,厅堂里满是十七至二十世纪的贵族盾徽。
位于塔林市政厅旁的圣灵教堂年代稍晚,建于1630年,巴洛克式的尖塔直刺云霄。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最大和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1894年-1900年建,以十三世纪俄罗斯人、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他曾在涅瓦河打败瑞典人而名声大振。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造型浑厚、饱满。我们觉得教堂很美,但导游说,爱沙尼亚人厌恶这座教堂,因为它标志着俄罗斯的统治。上世纪20年代爱沙尼亚独立期间,当局本打算拆除它,因为费用高没有实施。1991年,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统治重新独立后,这座教堂被仔细地修复了。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塔林肌肤上的一块疮疤。保留它,是为了记忆。爱沙尼亚人或许这样想。
老城的肌肤又是柔软光鲜的。
街上有带着面具的促销员,时不时做出滑稽的动作;各种商店带着各种色彩吸引我们的目光,勾起买东西的欲望。最好看的是很多小店门口的玩偶,形色各异,引得游客纷纷与之合影;路边随处可见咖啡馆,人们悠闲地喝咖啡喝酒喝茶,聊天中,时光慢慢逝去。
塔林老城的建筑风格多样、色彩明快跳跃。登高俯瞰,一片片红色的屋顶让人恍若来到一个童话世界。
如今,塔林老城成了欧洲北部唯一保留了完整中世纪风貌的城市,1997年,老城整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塔林郊外有座卡德里奥尔格宫(小夏宫),距老城仅有3公里,值得一看。
1710年,沙俄吞并爱沙尼亚。几年后,彼得大帝在塔林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为他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修建了卡德里奥尔格宫和花园,因参照圣彼得堡夏宫而建,故称小夏宫。这座宫殿是他们的避暑行宫,但也有威慑刚占领的爱沙尼亚之意。
小夏宫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现在是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珍藏了上百幅十六至二十世纪西方和俄罗斯的绘画作品,还有雕塑等其它艺术品。
小夏宫的花园也称彼得大帝花园。欧洲的花园与中国不同,更像几何图形,虽然精致,但没有湖泊假山与亭台楼阁,找不见曲径通幽的感觉。
围绕夏宫的是一大片森林,称叶卡捷琳娜公园(卡德里奥尔格公园),参天大树和丝绒般的绿草地,负氧离子超高。在树荫下散步,比夏宫的小花园要舒适得多。
附带说一句, “夏宫”竣工前,彼得大帝驾崩。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没福气享用小夏宫,倒是后来的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来过,现在小夏宫里还挂着她们的画像,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