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励志的说法很是生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生活将更加精彩!」
我今天要告诉你——这很扯!
1. 思想实验
我们现在都可以闭上眼睛去做一下这个思想实验: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我要怎么规划呢?我还要去上班么?啥东西还没体验过,是不是赶快体验一把?外地的亲人是不是赶快过来见最后一面?坏了,赚得钱还没花完呢,这可如何是好?……
这时候,你公司老板打电话过来问你项目进展,你是不是会理直气壮的怼回去「正在规划人生,没空管你的项目……」?
其实,这些问题我们都很难回答,哪怕是不用公开出来的自己问自己。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判断决策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你的意识虽然假想自己已经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你问问你的潜意识信么?它如果真信了,恐怕你第一个动作是先哭一会儿吧?反正那些得知自己得绝症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的……
2. 经济学思维
励志说法误以为,我们假设自己生命时间有限之后会更加让生命去绽放,但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只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相对合理的人生规划——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举个例子,天天花钱娱乐看起来很爽,但我们一般不会允许自己这样,因为很快就钱就花完了。我们需要学习和工作,这是对未来的投资,其实就是平衡未来的消费。
美食很好吃,运动很累人,但我们一般不会只吃不运动,因为很快我们就肥得和猪似的,把未来生活都毁了。我们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是对未来的投资,平衡一下,让自己的身体在未来还能经得起折腾。
我们不在乎每一个时间片段享受的美食和花过的金钱,我们在乎的是这一辈子总共的消费,所以,我们去做金钱和非金钱方面的投资去平衡消费——即使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一定是贬值的,贬值的幅度叫做「贴现率」。10年后给你一万元肯定不如现在给你一万元合算,100年后的一万元更是不值一提——100年后你都不在世上了,还要什么钱啊?价值趋近与零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能把今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你的过法肯定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只是把原来的工作做得更出色。
3. 数学思维
可以看出来,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把几十年的生命缩短到一天,太难以评估和决策了。但如果不那么极端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理性判断的。
举个例子,你就要离开你生活的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了,你打算最后一顿饭是去一个你熟悉的老餐馆呢?还是去尝试一个从没吃过的新餐馆呢?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老餐馆吧,临走就不要去冒险了。
再举个例子,你现在才刚刚大学毕业,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左挑右选,想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如果你还有两个月就退休了,你还会去跳槽么?别折腾了。
从数学上讲,你预计停留的时间越长,你探索新事物所获得的价值就越高——然后,你也就越愿意探索新鲜事物。看,这是不是和我们的直觉很像啊?数学家基廷斯甚至研究出一个指数来精准的表示这种现象,号称「基廷斯指数」。——我想,你应该没什么兴趣了解它的细节。_
除了直觉上的判断和数学家的研究,有人还做了一个形象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实验员问受试者在以下三个人中选择一个深度交流30分钟:
- 一个直系亲属。
- 你刚读完一本书的作者。
- 一个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
结果是老年人一般都选第一个,而年轻人倾向于后两个。但是,如果告诉老年人有新技术可以让他们的寿命立刻延长20年,那他们也开始愿意接受后两个选项了。
这个实验就清晰的表现出,时间这个因素在人们尝试新鲜事物的判断决策上面有巨大的影响力!
总结
尝试新鲜事物,或许可以理解成对未来的一项投资。结合我们之前讲到的经济学判断,老年人或许不是不愿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只是在合理的规划人生。
在刻意练习这个理论中,我们被三个圈包围着,最里面是舒适区,中间是学习区,最外面是恐慌区。刻意练习获得进步就要求自己尽可能待在学习区里面,不断的把自己的学习区变成舒适区,然后再去拓展新的学习区。
结合今天讲的时间维度,我们了解到,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是逼自己去拓展学习区或许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生命和未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预期,拉长这个时间维度,而绝不是把今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