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好早上做的功课是《传习录》《心经》和《大学》,那就借这三本书来试着回答一下吧。
这正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首先,它是一个【双向过程】:
自外向内的斩断,看到自己的名,利,色,把这些人欲部分“扫除涤荡”;
自内向外的生发,把我们内心中最纯然本真善良的部分发扬光大。
同时,阳明的“观”也是“动静结合”的,他把“反观自省”这个“动”的过程比喻成猫抓老鼠、锄去花间的杂草一样干脆;
又把“心体澄明”这个“静”的过程比喻成为一面明镜——物来即照,物去即空。照时不添加个人偏见,原封不动地呈现;空就是不会深陷于事物的来来去去而无法自拔。
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世俗的物欲世界,各种事情的不断发生,需认认真真对待和解决的同时,也保持心性不要被自己情绪和外界影响所绑架,这就是《瑜伽经》中所说的“控制心意的波动”。
“观习性”需要有强大的“勇气和不执”,这就是《行动瑜伽》中所说的:“既能在伟大的宁静与独处中,发现强有力的行动,也能在强烈的行动中,找到沙漠般的寂静,这是自制的秘密。”
“观习性”如果放在《大学》中,“观”是“明明德”,是彰显我们最光辉的心性,“习性”所导向的方向就是“止于至善”。
“观习性”在《心经》中,讲的是需要有着一颗不二的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习性”就好比“色受想行识”,我们自有的那颗最纯然本真的心,是毫无挂碍的心——菩提心。同时,观“色受想行识”,也只是一个修心的阶段,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习性”,而是要超越“习性”。有着般若智慧的陪伴,我们一步一步爬楼梯,慢慢就能观到那不二的颗菩提心。《心经》结尾言,这真实不虚,所以这也是我今年开始试着天天抄写心经的原因。
Ps.关于“观习性”,这其实是今早写的第二篇文章,第一次写了一大半的时候没注意看手机没电,瞬间便关机了,我那个捶胸顿足喊苍天啊大地为什么是我!突然间“观”到,这个捶胸顿足喊天,不正是“习性”吗,总不能讲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自己心意却波动得这么厉害呀!
知行不合一,相当于未知。
于是那种痛失疾首的感觉就渐渐淡化了。是开机重写?还是就此放下?想了想,还是心平气和重新写下来吧。
虽然也许不如第一篇内容详尽,但是结果不重要,在这手机罢工中观到习性并且对自己有所启发,对目前来说更重要。
文婷日课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