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父亲那边打电话来说今年要我来主持家里过年,大意是食材、物资采购一律由我负责。父亲说怕我以后过年都不知道准备什么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些故乡的食物。
很多故乡的食物均停在儿时过年的记忆中,因为过年食物最丰盛。每逢过年,家里总少不了猪肉丸子、鱼丸、梅菜扣肉、炸豆腐。我称之为老四样,总是叫母亲不要弄这些吃了,她却依旧每年如此,还振振有词的说:不吃这些吃什么?
我想或许这就是故乡的味觉记忆。只有吃这些,才有过年的味道。
猪肉丸子和鱼丸
这两道菜在家乡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猪肉丸子要选上好的土猪肉,配上冬笋、葱头、蒜泥。肉和配料纯手工剁碎最佳,剁好后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借助食指与大拇指挤出一个圆球,清水下锅,水开捞出。刚煮熟的肉丸和鱼丸最好吃,我尤爱肉丸,因为里面有配料,吃起来更爽口,也因为这是儿时自己参与剁配料的劳动结果,光剁一次肉丸的配料就得几个小时,所以好像吃起来就格外美味。
梅菜扣肉
这道菜好像全国都有,但在我的记忆里,要属过年期间吃才最香。扣肉一般是选取一大块五花肉先用高温油炸一遍,然后放在酱油盆里侵泡,让其入味后再配上泡水后的梅干菜放在一个大盆里上锅蒸。最后,用大盆反扣过来摆盘码好。这也是我打小就觉得这叫“扣肉”的理由。
扣肉一般炸好后放在酱油盆里侵泡着,年后走亲戚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一道重要的硬菜,所以每年过完年走亲戚时总能吃到这道菜,有的切的厚,有的切的薄,我独爱切的薄梅菜扣肉,切的厚的梅菜扣肉总能剩下一大盘。厚与薄能看出主人家的口味,或许也能说明主人家儿时的味觉记忆。
炸豆腐
每到过年,母亲总爱亲手做豆腐。提前一天准备好黄豆,然后在水缸里泡开。第二天将黄豆提到附近的机器磨房磨成豆浆。再用柴火大锅煮开豆浆,加上一定的水和石膏粉,最后用木质框架模具配上纱布,把水分吸干,就形成了豆腐。
亲手做的豆腐必须要炸,因为炸过后便于大量保存。年后亲戚串门拜年,又是一道特色菜——荠菜豆腐丝,豆腐切成丝配上荠菜丝,吃起来爽口清脆。用家乡人的话说:荠菜豆腐正好刮一刮春节期间的油水。
父亲尤爱炸豆腐泡,豆腐切成小片高温炸过,无论是沾酱油、辣椒浆,都酥香爽口。相比刚炸过的豆腐,父亲还尤爱过期的炸豆腐,因为炸豆腐保存一段时间后会发酵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和口感。为此,为了父亲这个喜好,母亲有时还特意放一些炸豆腐发酵一下再端出来吃,每次这种情况我都避而远之,父亲却吃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