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2月29日 星期六 晴
《走进我的阅读观》 读书摘记5
学习:第二章----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1 全民阅读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1)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一般认为:它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
(2)有人指出: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
2 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国家阅读节”
(1)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每个角落每个人都能读书”。
(2)选择4月23日作为读书日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祭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 一本书,象征着智慧与力量。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哥伦比亚小说家梅希亚.巴列霍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阅读日看来“名正言顺”。
3 阅读能力也是“生产力”
(1)阅读能力是学习新技术的关键,阅读能力也决定了个体的工作能力,拥有较好阅读能力的人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2)英国女王曾经说过:“宁愿失去10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优秀作品的价值有多大,甚至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
4 仪式和形式
(1)什么是仪式?仪式是这样一种时刻,它通过包孕性强、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个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仪式作用于心灵,它唤起内心的神性,使生命能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简单地说,就是一定的文化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重复演习。
(2)仪式与形式的区别在于,仪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共同价值,将共同的愿景在特殊的场合凸显出来,持续不断的仪式增强了向心力,让生活具有了阶段性,不断激励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形式却往往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权威,强化权力,强化等级观念,强化领导意志,最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3)仪式作用于心,而形式仅得其形。
5 饱读不知饿读饥
(1)余秋雨在台湾中山大学演讲时,说:要“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2)国家阅读节所倡导的阅读概念,即面向青少年为主体的大众阅读和以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更是一种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是超越知识的心灵之回归与精神之重建。
(3)余秋雨的《阅读建议》: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角,要“先找一些名著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