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交流的原则(3)——《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我们昨天说了:讲故事要想打动对方的情感,一个要形象,另外一个要距离近。讲故事还有一个秘诀就是:故事中要有一面镜子。
这句话是哈佛学院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说的。霍华德最著名的理论是他提出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说:智力不止一种,有很多种。这个理论在教育领域很有影响。
霍华德对领导力也很感兴趣,他写过一本领导力的专著,主题就是领导力就是讲故事。
那怎么讲故事呢?他的原话是这样的:领导力故事中要有一面镜子,要让听众能够照到自己——意思就是听众要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要让听众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因为你交流是为了动员人们行动起来,你要打动人们的情感,你要让他感受到这个故事跟他们的联系,要让故事跟他们距离很近。当你的故事中有我、尤其是有我们的时候,听众就更容易找到自己。
一般的交流中有这样几种类型的故事,我们先说第一种,就是“我是谁”的故事。
就像我在播音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经常谈及到和家人的一些看似是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比如说,昨天我回到家里,我爱人就说啊:白天我的孩子在翻视频的时候,无意中就翻到了她在两岁的时候,我们给她过圣诞节的那个视频,她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她妈妈过来就问她怎么了,她就抱着她妈妈抱头痛哭,等缓过劲儿了呢跟她妈妈说:“我都不记得我那时候过生日的场面了。”因为她现在还不到五岁嘛,她还分不清哪个是圣诞节,但是“当我看了以后,我觉得我们一家那个时候好幸福啊!”她是被感动得哭了。
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在讲类似的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在用我们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一个价值观。尤其是如果你是一个企业或者团队的领导者,你通过讲述“我是谁”的故事要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才能决定是否要追随你。
比如说: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他的“我是谁”的故事。舒尔茨创办星巴克公司,他对员工特别的好,甚至为临时工提供医疗保险和股票期权。舒尔茨为什么要对临时工都这么好呢?答案就在他经常讲的“我是谁”的故事里面。
在舒尔茨17岁的时候,他爸爸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断了腿。他爸爸是个临时工,没有医疗保险,腿摔断了,工作没了,还得自己付医药费;他妈妈当时还怀孕了,也没办法出去工作。舒尔茨就记得:晚上父母都是在商量找谁去借钱,如果电话铃响了呢,都是让舒尔茨去接电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可能是要帐的,舒尔茨呢就说:爸爸妈妈不在家,可以拖延一下。
舒尔茨说:“我当时很小,没有想过将来要办一个企业之类的事情,但是我想过:如果有一天有了能力,我希望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事情不再发生。”
后来,舒尔茨创办了星巴克,他不仅希望发生在他父亲身上的这一切不再发生,而且希望这一切不在别的临时工身上发生。所以,他给临时工提供医疗保险,甚至股票期权。
星巴克后来做成了一家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然后舒尔茨退居二线,只担任董事长,另外有人担任CEO。但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了,星巴克的业务受到影响,舒尔茨又重新出山担任CEO。星巴克它也是上市公司,要面对股东的压力。股东当时就要求星巴克削减成本,目标首先瞄准了医疗保险费,这笔钱有多少呢?舒尔茨回忆说:大约3亿美元——这可是很大的一笔成本。
但是舒尔茨拒绝了。舒尔茨说:“不,那是我的价值观。”舒尔茨用一个“我是谁”的故事来讲述自己的价值观,让大家更愿意相信他、更愿意追随他。
那你发现这个“我是谁”的故事,从两方面拉近了跟听众的距离:
首先,它讲述的内容能够让听众看到自己、引起共鸣。因为他讲的是一个自己家遇到困难的故事,绝大多数听众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吧?所以可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能够照到自己;另外,他讲的是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就拉近了距离。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舒尔茨打动了大家的情感——他没有削减这笔成本,也没有被股东要求下课,他又带领星巴克走出低谷,创造了新的辉煌。
〖感悟分享〗
情感共鸣 价值引领
讲故事尤其是讲“我是谁”的故事,能够拉近与听者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舒尔茨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通过讲述自己的家庭经历,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还成功打动了员工和股东,最终带领星巴克走出困境。
舒尔茨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和价值观的共鸣。通过讲述真实、贴近生活的故事,能够让听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信任和追随的意愿。这种交流方式不仅适用于企业领导,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沟通场景。
总之,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是有效交流的核心。通过讲述“我是谁”的故事,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价值观,还能够拉近与听者的距离,激发他们的行动力。这种交流方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