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合也能聊的愉快?3个阶段突破认知壁垒

深夜的家族群里,表哥转发了一条关于“年轻人躺平”的文章,父亲立刻回应:“我们当年再苦也没放弃奋斗!”原本热闹的群聊瞬间沉默;同事聚餐时,有人提起某热点新闻,两位同事因立场不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不欢而散……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相:每个人的价值认知都不相同。


《学会思考》一书进行了本质洞察,当面对三观不同人的时候,三个阶段实现愉快交流。


三观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交流的冲突,通常是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引发的。价值判断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决策、行动。一切都以自我判断为主,因此,在一些话题的交流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冲突也在这时发生。


一、如何判断我们的价值是否相同?三段论给出了论证框架: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大前提: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是好的、对的、道德的、美的等。

小前提:提出和大前提相对应的具体事实。


这是不是很像我们学过的代数式:

大前提:A=5

小前提:B=A

结论:B=5


深夜表哥发了关于“年轻人躺平”的文章,父亲回应:“我们当年再苦也没放弃奋斗!”,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不同而出现的情况。用三段论来做一下表哥和父亲的价值判断。

经过对比,两人的大前提,也就是标准不相同,聊天自然进行不下去,接下来可以预想到的是无休止的争辩,最后可能演变成争吵。


二、两人在评价标准上存在根本的不同,评价标准又有何分类?

第一类:从审美偏好的角度出发。纯粹以个人个性化的喜好为标准进行评价。比如:一道菜,我说好吃,你说不行。同一个人,我说漂亮,你说一般等等。

第二类:从功利实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事物给自己带来的利弊功用,寻求利益最大化。比如,一个工作,单从收入和带给自己的利益来判断好坏。看一部电影,只看值没值回票价等等。

第三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不光看利弊,还要看对错。根据伦理道德标准,判断某一件事是否正义、公平、符合道德。比如:向重病亲人隐瞒病情是否正当?婚内出轨者是否应该被谴责?生活中需要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刻。

通过三类评价标准分析,表哥和父亲的评价标准大类是一致的,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只是父亲判断不对,表哥判断为对,分歧就此产生。面对这样的分歧,你是会就此打住话题,默默退出,还是会据理力争?选择默默退出,聊天就会到此结束。选择据理力争,气氛会越发紧张,可能导致冲突。


三、想在面对分歧的时候快速反应,游刃有余,应对分歧的一个“不要”和一个“要”要牢记。

1,不要——轻易扣帽子、贴标签

沟通忌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切记有分歧的只是观点,不是人格。

你真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你真没见识,你太愚蠢了,你这是道德败坏……这些气愤之下张口就来的词,就在在给他人扣帽子,贴标签。这些词一出口,无疑就是在激怒对方,破坏沟通氛围,如果你被这样指摘,相信也淡定不了。


2,要——寻求兼顾方案、最大公约数

生活中的沟通最多只是讨论,不是辩论赛,不需要分胜负。我们不是道德评判者,不要去道德绑架他人,有的只是角度不同,接受程度不同,没有标准答案,绝对好坏之分。

不同的成长因素,造就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阅历,形成不同的道德标准。社会使用的共同底线,可以让某个观点在最大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器官买卖、代孕、安乐死等,孰是孰非也不是做为普通人的我们所能确定,法律便划定了行为标准,成为我们的底线。我们可以不认同,但可以做到尊重,这必会打破僵局,让沟通得以进行。


表哥和父亲出现分歧,一定要有一个人先站出来。做为年轻人,更容易做出让步,尤其在长辈面前,这里就让表哥做那个先站出来的人。父亲发言后,最先要提醒自己,父亲不是老古板,避免给父亲贴标签。


接着不能急着反对父亲的发言,提醒自己这没有对错,只是观点不同,可以先认同:“对,您说的很对,年轻人,就是要有冲劲,给人阳光向上的感觉。”表示对父亲的尊重,然后以幽默或玩笑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行为。“我只是看到有意思的文章要和大家分享这分快乐,没有深刻的意义,不想错过这份快乐,可以点开看看,不认同说法忽视就好,现在已经无法撤回,给您带来不快,实没想到,这里给您道歉,您大人大量,别跟我一样见识,您是我最好的大伯!”


至此,即便父亲还不能理解我们,我们一顿输出加上一点晚辈的示弱撒娇,也不会再有过激情绪和言语。有客观理智的分析,稳定情绪做为支持,沟通时可以避免因分歧而产生的各种糟糕场面。由其亲人之间,如果不能时刻提醒自己,更会肆无忌惮,伤人伤己。


表哥看似简单的回复,实则价值判断,明确标准类别,使用“不要”和“要”三个阶段缺一不可,层层递进。你准备好要去一试“身手”了吗?先不要急,先慢慢搞清楚三段论,再分清标准类别,最后把“不要”和“要”写在便签上,记在手机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那个总是给人扣帽子,贴标签的人。要告诉自己,我们都是因为视角不同,不要总想着赢,想着道德绑架别人,做不到认同,尊重就好。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一定是表哥先让步?先做出改变的人先受益。年轻的我们已经过了要改变世界的阶段,也认识到只能改变自己。洞察价值本质的三个阶段可以清晰语言背后的认知框架,让我们从容判断、分析、回应。动心不?行动吧,在行动中发现问题,锻炼能力,改变思考模式,突破认知壁垒,成为能愉快和立场差异者深度沟通的人。


拆书帮-大连知行分舵-晓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