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哲理是為了學會面對死亡——讀蒙田筆記 之二



在他的第一卷隨筆中,蒙田把死亡視為我們所面對的最緊要的道德、宗教和哲學問題:“人卋間一切智慧和思索的目的,最終都可歸結為一點:教給我們如何才能不畏懼死亡。”……哲學基本、核心的任務唯有一個,如他最早期寫成的一篇文章的標題所示:“探究哲理是為了學會面對死亡。”

和當時任何一個思路正常的人一樣,蒙田應對這種陰鬱的悲觀主義的辦法,是發起反擊,直面死神的挑戰:“讓我們學會絕不退縮,勇於戰鬥。”在此,蒙田最重要的武器,是曾被他稱為古人“首要和最具權威的哲學”的斯多葛哲學,即塞內加、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和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著作,其道德纖維,貫穿於整個西方宗教和哲學的脈絡之內。

該派開山祖師是希臘哲學家芝諾。

斯多葛哲學認為,人應該把理性和情緒、感覺區分開來,以達至apatheia,即淡漠的狀態,進而獲得constania,即堅毅的心態,在面對痛苦和磨難時,才能面不改色(芝諾把斯多葛派哲人的靈魂,比作緊握的拳頭)。循此以往,斯多葛哲人就可以超脫於親情之類能造成極大痛苦的情感牽絆之上,一如愛比克泰德所言:

就像在航行中,當船到達了一個港口,如果你下船取水,沿途拾取一個貝殼,或是採摘一些植物,都是愉快的事,但你要時時想著你的船,如果船長召喚,就要馬上把這一切拋掉……人生也是如此,如果給你的不是貝殼或植物,而是妻子和孩子,沒有什麼阻止你去接受他們,可是,一旦船長召喚,你同樣要拋下一切,奔向你的船……

如果你喜愛某個陶罐,要提醒自己,你愛的只不過是個陶罐,這樣等它破了,你就不會難過;如果你在親吻孩子或妻子,要提醒自己,你親吻的只不過是個人,這樣當妻子或孩子死去,你就能平靜以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