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横渡”长江
1967年8月1日,武汉地区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渡江活动。我那时正在武汉上学,参加了那次渡江。
8月1日吃罢早餐,我们在宿舍门前集合。校车把参加渡江的队伍分批,送到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汉阳门临江大道上。我们是参加渡江的普通队员,离开学校较晚,到达临江大道时已近10点了。
武昌桥头、临江大道上人山人海,密如蝼蚁,挤得水泄不通,一片混乱嘈杂。他们是武汉地区各单位参加渡江的队伍,还有武汉周边地区来参加渡江的队伍,还有看热闹的市民……临江大道旁房屋楼顶上、江堤上挤满了人(有关报道称有四五万人参加活动)。
我们处在武昌桥头的下游,离汉阳门入水口还有好几百米。远远望去,隐约可看见拥挤在长江大桥上依栏观看渡江的人们,看见武昌桥头江边的渡江指挥台上纹丝不动的彩旗;听见高音喇叭里发出的含混嘶叫声……
领队老师告诉我们,“前面下水时有点拥挤,大家原地休息,等候下水通知……”
“怎么拥挤?”我们也没有细想,就等着吧!
这天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风,空气闷热,烈日当空。炙热的阳光肆无忌惮地倾泄大地,晒得皮肤如针扎般刺痛;柏油路面晒得滚烫,赤脚踩在上面如火烤般灼热。真有“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味道。
路旁树荫下早已挤满了人。我们携带的衣物被校车拉到汉口登岸的地方去了。路面上、江堤旁挤满了准备渡江的队伍,有的站着,有的席地而坐,借着彼此的影荫,抵挡烈日的暴晒。
“不知什么时候可以下水?”我只好垫上一张报纸在江堤旁坐下,把一条毛巾顶在头上,遮挡一下炎炎烈日,迷糊起来。现在需要保持体力,准备渡江。
滚滚长江,穿过大桥,浩浩荡荡向东奔流。从武昌汉阳门入水到汉口滨江公园上岸约5000多米。长江大桥附近江面宽约1000多米。人们常说“横渡”长江,显然那只有象征意义,称“斜渡”长江更为确切吧!
汉阳门的斜对岸是长江的支流——汉江(又称小河)。汉江水面宽阔,汉江水从汉阳南岸咀与汉口龙王庙之间,由北向南斜注入长江。汉水与长江水汇合处,水流湍急,逐浪滔天,旋涡无数……
领队老师告诉我们,从汉阳门下水后,游水方向应该斜向上游对着汉阳桥头(朝龟山方向),奋力划水,借助长江水流流动,形成合力,才能克服汉江水流的冲击,迅速越过两江汇合激流。这是能否顺利到达对岸最关键的一搏。否则会受汉江水流冲击,被冲向武昌岸边一侧,无法在滨江公园登岸。
参加渡江活动之前,我们在东湖进行了例行训练。从武汉大学露天游泳池(凌波门游泳池)旁边下水,游向对面东湖公园,到达岸边,不上岸,不休息,然后掉头,在湖面绕一大圈,游回到出发地,如此往返。训练时不带任何救生器材(有的还是带上救生圈、篮球等)。主要是耐力训练。
武汉大学露天游泳池(凌波门),对面是东湖公园
“起来,准备渡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迷糊中听见喊声,我迅速站起来,跟随队列向入水的码头——汉阳门走去。
汉阳门码头的台阶大约有二十多米宽,有二三十级台阶(估计),一直延伸到长江里。我们列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向长江走去。
江水被泥沙染成昏黄色,散发淡淡土腥味。入水,我斜对着汉阳桥头方向,奋力划水,刚下水时的紧张心情一扫而光,一心想着怎样迅速越过两江汇合激流。
常言道,“长江无风三尺浪。”在浑浊的江水里,放眼望去,江面上尽是随波浪起伏的人头,摇晃的彩旗,被人们簇拥的语录牌。起伏的波浪,如同无数浮动的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熠熠生辉。
在起伏的江面上,浑浊的江水不时向头上扑来。冲击两江汇合激流时,浑浊的浪头更大:一会把你抛向浪巅,一会把你跌至浪谷,人像一片树叶在水面上颠簸,任由摆布。这时你要注意顺势而为。在浪谷,当浪头从头顶向你袭来时,吸口气,闭上眼,把头埋在水里,避免呛水;当水浪把你抛起时,再抬起头,睁开眼,换口气。
……
终于冲过了汉水与长江水汇合的激流、旋涡……我渐渐靠近岸边,随江水向下游漂流,或踩水,或侧泳,或似青蛙般趴在水面……任由江水推动,顺流而下,再也不用“奋力”了,真有“胜似闲庭信步”的味道。
岸边的轮船、大小船只、岸上的电线杆、楼房、人群……依稀可见。大堤上的人群密密排开,挥动三角旗,欢喜雀跃,吼声如雷;还有彩旗和横幅:“跟随毛主席到大江大河去游泳”、“坚决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一路漂流,经过王家巷码头、江汉码头……不一会就到了登岸地点——滨江公园。
我们终于平安到达终点了!踏在松软的江滩上,迎着微微江风,倍感惬意!
“小Yang……”循着声音看过去,哦!原来是小姨学校搞摄影教学的一位老师(姓什么已不记得了),正手持120相机在江滩拍照。
“来,给你拍照吧!……”
……
我站在江边,拍了张单人照,随后又与我一起上岸的同班王同学留下了一张合影。
滨江公园江滩照